郭子健 勵志拍板

已故法國名導尚‧雷諾瓦(Jean Renoir)曾說:「每個導演一生只拍一部電影」,這句話於郭子健(Derek)身上最能體現,不論其電影觸及的題材是自閉小孩、打功夫,抑或消防員,骨子裏都是一部勵志電影,新作《全力扣殺》也不例外,把人生比喻為一場羽毛球賽,透過角色的熱血,鼓勵處於低潮的香港人――只要抓緊當下一瞬,就能改變一切。

曾為羽毛球着迷

以運動為題材的電影多不勝數,像《Rocky》、《Hoosiers》、《Field of Dreams》、《五個相撲的少年》等等都是經典之作,但在本地影圈,這類題材並不常見。自言是運動發燒友的Derek,早於《打擂台》煞科後,已希望拍攝一齣以運動為主題的影片:「一直很喜歡運動,小學年代曾幻想自己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羽毛球運動員,但加入校隊後,才發覺天外有天……不過,我對羽毛球仍有一份情意結,很想把它帶進大銀幕,曾進行資料搜集,發現以往只有一部印尼電影以羽毛球為題材,惟影片側重描寫一名貧窮小孩的成長經歷,令我更有意欲開拍。我很喜歡《鐵拳浪子》、《男兒當入樽》和《Rocky》,這些漫畫和影片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主角無不全心全意地投入運動,令觀眾看得熱血沸騰,這亦是《全》片的基調。」

每一秒都有希望

「千祈唔好放棄,唔好怕自己輸緊幾多分,就由呢一分開始,係咁追,係咁追,一定可以反敗為勝。」節錄自影片的一句對白,亦是Derek對羽毛球的理解。「羽毛球的球速快,肉眼難以追蹤球路,運動員惟有靠反應,在電光火石間抓住得分機會,換句話說,只要不放棄,把握每一秒,球賽結束前,仍有機會反敗為勝,是一種很有希望的運動。」為了凸顯這種充滿希望的感覺,Derek以一群釋囚作為主角,講述各人在學習羽毛球的過程中受盡嘲笑、輕視和打擊,但仍堅持下去。「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他們不去找一份安定的工作?但有時決定了做一件事,毋須很大的理由,只要喜歡就可以了。他們的熱血,最終令一位被罰停賽的羽毛球運動員和一名失去鬥志的國家隊成員重新振作。」

有改變就有得着

Derek坦言,戲中角色雖然未能取得勝利,卻成功改變了自己,這亦是《全》片的主旨。「改變的最大得着是,即使以失敗告終,但總算流過汗水、盡過努力,已有存在感;當你發現自己和最初有所不同時,其實你已到達彼岸。正如戲中的一班釋囚,雖然輸了比賽,但在奮鬥的過程中,把握着每個改變的機會,令觀眾的噓聲變成掌聲,其實已很足夠。今天的香港,有些人為了改變而發聲,雖然起不了任何作用,也未能為社會帶來改變,但起碼做了自己相信的事,或許十年後會因此出現一些轉機。其實做人做事都應該抱着這個態度,不要只看重成敗,沒有勝算也可以全力一拚,這亦是我拍攝電影的理念——票房好壞不是最重要,因為我相信,拍攝這部電影已為我帶來一些改變,很希望把電影獻給所有努力不懈的『失敗者』。」

主角是個人寫照

心水清的影迷或會發現,Derek的作品不論題材是甚麼,均可歸納為勵志電影,主角往往是一個沒有明確目標,卻懂得堅持的人物。「我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是一個沒有自信、很容易迷失的人,我經常問自己很多問題,也很容易動搖,遇到挫折時,也會有放棄的念頭,更會經常反問自己是否正在做真正想做的事。電影裏的主角是我的寫照,像《野˙良犬》的陳滿堆,毫無原因地協助自閉小孩唱出心聲;又如《救火英雄》的何永森,不知道能否成功拯救傷者,卻義無反顧進入火場。這些電影除拍給觀眾看外,其實也是拍給自己看。」

PROFILE

70後,本地導演,2008年憑《青苔》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新進導演獎,2011年再次揚威頒獎台,藉低成本製作《打擂台》(跟鄭思傑合導),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盧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