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漢字的結構》,大概也會知道中國的漢字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但發展至今,六書以外,恐怕要多加「符號」一項才行!
其實早在10年前,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已利用符號「寫」下《地書》一文,讓不少人嘖嘖稱奇。「藝術家的作品是對生活的回應,以藝術為語言,並要說新的話,這話要別人沒說過才有意思……」
訊息傳達日趨符號化,像我們今天常用的WhatsApp、LINE等,早已充斥不同符號,彷彿文字已不能盡訴心中情。2003年,藝術家徐冰創作了一部內文只有符號的《地書》,當中的圖像全部取材於生活,像洗手間門口的男女符號、交通標誌、電腦Icon等,拼湊出一本打破語言限制、人人皆懂的書籍。
「當年製作《地書》,社會上仍未有這麼多符號,例如標示地點的那個符號,在Google地圖出現前是沒有的,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幾乎知道它的意思。今天,符號語言發展得非常快,你看網絡上有各種表情符,也就是說,我這個作品使用的材料一直在生長中,帶來很多探討空間。」徐冰坦言,《地書》計劃一直在進行中,並通過搜集數學、化學、物理、商標等專門領域的圖像、符號,豐富其資料庫,以便「寫」出一些適合不同背景人士閱讀的書本。「這個《地書》是沒完沒了的,因它標示着人類生活的變化。其實我們的生活跟幾千年前完全不一樣,舊有的溝通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要,我們讀到的符號,正表達着新的感受和提示人類未來一種溝通方式的部分可能性。」
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徐冰,一直堅持創新,他認為,只有用新的藝術語言,才可以刺激大眾對固有現象的思考,這是藝術家的責任:「藝術品是一種回應,你生活在哪,就面對那裏的問題,有問題就有藝術;藝術家的創造力,源於對身處時代的感受,要說新的話,這話要別人沒說過才有意思。藝術家的工作就是構思如何以藝術說好這句話,這說明為甚麼我的作品要聯繫社會。」
是次在港舉行的個展,以「變形記」命名,徐冰帶來畫作、裝置、錄像等不同類型的創作,展現其多元化的藝術語言,探討的議題也涵蓋多個範疇,由日常生活到傳統文化。好像新作《背後的故事》,特別為香港而做,徐冰從香港藝術館的館藏中找來王鑑的畫作《仿許道寧山水》,再用上枯枝、樹葉、膠樽、鋁罐等被人丟棄的素材「仿製」一幅,既體現中國臨摹傳統,又展現現代生活痕迹。又如作品《煙草系列》,那是一項與煙有關的創作計劃,當中包括一本由煙草壓成的大型書籍《黃金葉書》、一件以美國早期煙草品牌設計樣稿製成的作品《脊骨》,作品之間或許沒明顯聯繫,卻以「提問」方式鼓勵觀者從「煙草」出發,反思有關價值與判斷的問題。策展人官綺雲補充:「徐冰近年的作品都偏向手作,很希望透過今次展覽讓不同層面的觀眾都可以深入認識藝術家的創作及其背後的想法。」
展期:即日至8月31日(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金鐘正義道9號)
入場費:$30
查詢電話:2103 9511
網址:www.asiasociety.org.hk
徐冰,1955生於重慶,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90年代曾移居美國,2007年回國出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現居北京。
代表作品包括《天書》、《地書》、《英文方塊字》等,並贏過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等榮譽。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謝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