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y Gormley匠心體驗

身體是接觸不同空間最直接的媒介,童年時備受約束的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擅長「複製」自己,讓「軀體」介入不同環境,藉此超脫時空限制。

對他來說,永恒佇立的雕塑,不但見證着時空變遷、人物流動,更可建構出不一樣的空間,喚起觀者的好奇心,繼而誘發對生存空間的反思。「像今次展覽,刻意於畫廊門口擺放作品,目的就是要影響入場人士作出反應,藉此提醒大家,作品並非孤立的,而是與時空和觀眾有所關聯。」

嚮往自由

看Antony的人像雕塑,總是默默站立,卻讓我們重新意識身處的空間,創作則源於對自由的嚮往,希望藉作品突破時空限制。

「小時候生活於傳統天主教家庭,父親很嚴厲,那時常躲到告解室,幻想自己逃出黑暗,跑到廣闊平原……」借用藝術雕塑發聲,超越時空,聽起來很玄,得知Antony曾於印度旅居,學佛學禪,再看其一襲白衣的裝束、不慍不火的談吐,倒有點禪修者的風範。「首次意識到發聲的重要性,早於大學時期,當年曾參與遊行示威,讓我明白生活有無限可能性。我無意執迷過去,在乎的是未來的生活。」

赴印禪修

談到旅居印度的決定,Antony笑言,當初為的是尋找美味的杧果。「當年父親在印度開設藥廠,常把當地的杧果帶回家,很回味……在印度學禪修,讓我懂得如何令精神和身體和諧,還解開了兒時因宗教影響而認為『身體是罪惡之源』的糾結;此外,當地的見聞也很有啟發性,例如擠滿旅客的火車,常見坐在車頂、抓住門把的趕路人,以異常的姿態穿州過省;又例如那些無家可歸的露宿者,白天身穿白色長衣,入夜則把長衣脫下作被鋪,蜷曲身體取暖……這些生活面貌令我察覺到,人類會改變身體形態去適應空間,這是一種互動,應獲得尊重。自此,探討身體與空間的關係,成為了我的創作基石,首件雕塑正是以露宿者的生活作主題。」

衝擊眼球

Antony認為,畫布感覺隔了一層,利用自己的身體,以雕塑手段呈現,最為直接,亦可與空間接連。1974年,Antony回到英國修讀藝術,開始創作人體雕塑,並裝設於不同地方,由畫廊、街頭到海灘、沙漠,甚至登陸阿爾卑斯山。「以雕塑介入不同環境,可給觀眾的視覺帶來衝擊,重新審視自身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以及反思人類的生存環境。」他又認為,雕塑愈巨型,給觀眾的衝擊力愈大,道理好像小孩子總是愛抱大公仔一樣。事實上,Antony的成名作《Angel of the North》(北方天使),不但高達20米,更長了一對54米長的機翼,恍如在歌頌解脫,要為每天途經Gateshead的路人帶來啟示;設於荷蘭的巨型雕塑《Exposure》(曝光),則是創作人思考全球暖化之作——高達25米的巨人,一邊蹲坐,一邊凝望着Lelystad堤岸,像在監察水位上升,叫觀者反省自己與地球的關係。

引發反思

問Antony為何以自己的身體比例來打造雕塑,他解釋,那是為了跟觀者產生互動:「要觸碰別人的心靈或情緒,最好先由觸碰自己的身體開始。像作品《Another Place》是100尊真人大小的生鑄鐵雕像,散見英國Crosby海灘,潮汐漲退帶來不同光景,而對於當地人為鐵人漆上比基尼、戴上沙灘帽,我一點也不介意,因觀察大眾對作品的反應,是一件有趣的事。」

在香港,建築物之間只有3米距離,但人際關係沒有變得更親密,Antony希望藉作品喚醒港人,在忙碌生活中尋找存在意義。「我已第六次來港,這裏的高樓大廈層層疊疊,像隨時倒塌似的,而港人則保持一貫的活力。不過,以往較能見到港人於公眾展現生活,包括那些特色小舖,現在有很多空間已被大財團佔據,很可惜,希望港人能重新審視自己存在的空間。」

Antony Gormley

香港:狀態與狀況

展期:即日至5月3日(逢星期二至六)

地點:香港白立方(中環干諾道中50號)

開放時間:11:00am~7:00pm

查詢:2592 2000

About Antony Gormley

1950年生於倫敦,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畢業,主修建築學、藝術史和人類學,曾於1994年獲頒Turner Prize,作品散見於不同地方,代表作包括《Angel of the North》(1998, Gateshead, England)、《Exposure》(2010, Lelystad, The Netherlands)等。2003年獲得「皇家藝術學院榮譽院士」的榮銜,2007年起出任大英博物館理事,2014年名列新年授勳名單並獲授予騎士爵位。

撰文:郭淑怡 

部分攝影:方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