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腫消「濕」的秘笈

氣候潮濕雨水多,讓港人的體質多屬「濕底」,踏入春天,濕氣更盛!根據中醫角度,濕屬陰性,若平日少運動,身體便很易聚濕,此外,港人常吃生冷食物,不利脾臟健康,而脾臟的作用是運化身體水液,當運化失衡,水液的代謝便會失常,使濕氣困於體內,繼而又會令過多水液氾濫於肌膚上,引起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要解決聚濕問題,方法有很多,像推拿、針灸、曬太陽之類,目的是增加體內陽氣;若能配合湯水食療,自然能防範水腫浮現,令體態重拾輕盈。

方法1︰焗桑拿

利用桑拿的高熱力補充體內陽氣,可達致出汗效果,驅走全身濕氣。須注意一點,不是焗得愈耐愈好,出汗太多反而會令陽氣先衰,因此每次焗桑拿應以3至4分鐘為上限,只要微微排汗已足夠,並以乾蒸的效果較佳。若平日見暈眩或疲軟者,代表身體氣血較虛,不建議使用此法。

方法2︰曬太陽

最簡單方便的「吸陽」活動,最好在日出後30分鐘才進行,避免吸入霧濕的地氣,並以曬及背脊與頭部為佳,此乃督脈所經之處,吸收熱力和陽氣,可增強氣血運行;但切忌暴曬,因大汗淋漓只會令身體虛弱,另要避免在海旁曬太陽,因風勢和濕氣較大,容易入寒。

方法3︰做運動

一般全身性帶氧運動如跑步、球類、瑜伽等,均可促進全身血液運行,有效排汗祛濕;但進行水上運動則要小心受寒,因水屬寒性,天熱水涼,易令寒氣入體,而且選擇游泳者需要連續快游,才有運行氣血的效果,慢游或浸水則無祛濕效用。

方法4︰針灸

祛濕效果跟服用藥材相若,方法是以針刺激身上與「水」有關的穴位,如陰淩泉、陽淩泉、曲池等,藉此強健脾胃,幫助排走身體多餘水分及平衡水液分布。一星期最多進行2至3次,孕婦或癌病患者則不宜用此法。

方法5︰推拿

利用外力幫助血液循環,加速氣血運行,按壓相關穴位可健脾祛濕,亦有利尿之效。平日可自行按壓,謹記方向是把水分推向身體,即由腳踭慢慢向上推。

方法6︰浸溫泉

泉水熱力旺盛,可補充身體陽氣,加上全身浸泡,有利整個人的氣血運行。不過,浸泡時,謹記水位別高過心口,亦不應該浸超過10分鐘,最好是5分鐘,且上水應立即抹乾身體,避免着涼。

健脾湯水推介

脾臟主要幫助運輸體內水液,平衡身體各個器官的水分,調動水液流向,一旦脾臟受損,體內容易聚濕,必須排走身體多餘水分,以保持平衡健康!寒濕皆屬陰性,填補體內陽氣,有助祛濕,除了可透過出汗、小便及增加氣血運行來達致目標,也可靠飲用湯水來解決聚濕問題。

水魚茯苓湯

對象:脾虛者

材料:土茯苓1両、水魚一隻、薑少許、瘦肉4両

做法:水魚出水去內臟,連同其他材料隔水燉3小時。

功效:祛濕解毒

白扁豆苦瓜湯

對象:皮膚經常搔癢或見膿瘡者

材料:白扁豆1両、苦瓜1斤、蠔豉2両、瘦肉半斤

做法:將8碗清水連同材料以大火煮滾,再轉慢火煲約1小時30分。

功效:清熱解毒

鯉魚赤小豆湯

對象:脾虛水腫型患者

材料:鯉魚1條、赤小豆3両、粉葛1斤、白朮3錢

做法:將8碗清水連同材料以大火煮滾,加入鯉魚後,轉慢火煲約1小時30分。

功效: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生鯪魚烏豆湯

對象:脾腎兩虛型患者

材料:生鯪魚1條、烏豆3両、茯苓5錢、生熟薏仁各1両、黄瓜1個、陳皮1片、蜜棗4粒

做法:將8碗清水連同材料以大火煮滾,加入生鯪魚後,轉慢火煲約1小時30分。

功效:解毒利水、補氣血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黎劍華

鳴謝:註冊中醫師陳俊傑、康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