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米話唔講究

年三十晚,一家人齊齊整整吃團年飯,是中國人傳統的過年習俗。稱得團年飯,除了好意頭的菜式外,當然少不了飯。飯與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密不可分,人在旅途,除了家中的那張床、老媽子的牢騷外,陣陣的飯香亦可以讓人忽然想家。在台東的池上鄉,米飯更是絕佳的旅遊主題,你除了可以見識全台灣甚至是全東亞最好的米飯,更可以見識當地人對一碗飯的執着。

台灣飯包 因火車而生

你還記得對上一次食的那個飯盒,是甚麼模樣嗎?密封的發泡膠盒,打開後滴着「倒汗水」,一團黏糊糊的飯上,亂七八糟地放着幾塊硬過條命的叉燒!別以為人在旅途捱飯盒是苦事,因為在池上,飯盒是有百年發展史的生活藝術。在池上鄉市中心的「悟饕飯包文化故事館」便特別提到:「便當是外來語,飯包才是正港本土話。」故來到台灣應以「飯包」稱之。

池上是日治時期開闢的小鎮,當地種植的稻米質量高,初期甚至會運回日本上貢日皇。早期運輸主要靠蒸氣火車,將米和台東的槐木、糖運到花蓮港,最快要8小時、慢則12小時(現時由台東到池上只需約1小時)。1939年有一位李太太隨丈夫搬到池上,由於丈夫被分派到車站當票務員,李太見乘客下車時餓得要死,於是開始賣炸番薯餅,1948年光復後,她開始用池上出產的米,製成三角形飯糰,上面鋪滿卜肉、豬肝和小蝦等土產,以葉片包裏,成為第一代「池上飯包」,當時叫「御飯糰」。由於飯包因火車而生,故事館外特別設有由古董火車改裝成的餐卡,讓大家在最地道的環境中用餐。

悟饕池上飯包及飯包文化故事館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忠孝路259號

時間:8:00am~9:00pm

網址:www.wu-tau.com

台梗9號 當紅米王

1962年她開始以鴨腳木製成的木盒製作飯包,用以吸收水蒸氣,豬肝不夠賣了,故改為燒肉,又加了香腸等菜式,成為了「第二代池上飯包」,亦即今日「池上飯包」的雛形。飯包之後還經歷了兩代改變,例如以較軟身的楊柳木取代鴨腳木,採用不易變壞的乾身食材,如以特選醬油醃燉的豬後腿肉、釀製6個月而成的醬瓜等。李太的店於99年易手,成為現時的「悟饕池上飯包」,同年更加設了故事館,由當地農會借出有幾十年歷史的農具,並對台灣各項米種有仔細介紹。最常吃到的「蓬萊米」又叫「梗米」,顆粒圓鼓鼓好可愛,池上幾乎都以種植梗米為主,而現時最當道的是「台梗9號」,如果在台灣餐廳用餐時,店主告訴你他們用這種米,該店的食物質素相信差不到哪裏去。

變得快樂 因為有米

到訪位於故事館鄰街的阿婆婆米食館,外表看來像個大花圃,是搞園藝的。阿婆婆也真的很老實:「我從前是個不快樂的人,有次見到糙米泡水後竟然發芽了,忽然發覺生命的奇妙。」那是2年前的事,一下子的觸動,讓她開始研究糙米起來,原來糙米才能發芽,被打掉外衣的白米只是一團澱粉質,可塑性大減。她為了要為出外拚搏的兒子做些健康、有營養的食物,發現如何把糙米變成好吃的米飯,並稱之為「生態米」:把糙米先以過濾過的水浸泡8小時,瀝乾後以濕毛巾覆蓋,放進雪櫃約8小時,過程中微生物會把米粒發酵,令米身軟化,把米拿出來後,以沸水煮數分鐘,便成為備用米,可放3個月甚至更久。這種生態米只需加入青葱和雞蛋去炒,就能成一道香噴噴的蛋炒飯。「此後我變快樂了。」

她又以生態糙米創作了其他菜式,如以手工揉製的糙米饅頭,加入香椿、紅麴、黑糖和枸杞造成不同口味和顏色。以前在戲院門口賣的米糕冰,幾近失傳,現在阿婆婆又做起「米冰棒」來了,有黑糖桂圓和杏仁小米等口味,吃起來不甜不膩。台灣自然作家劉克襄在其著作《男人的菜市場》裏提到,出國旅行時,會買台灣的好米餽贈朋友。台灣近年種米面積雖減,但卻追求品質及開發精品市場的路線,白米、糙米和黑米等已成為可登大雅之堂的手信。再看香港,近年有環保團體及有心人在塱原及二澳等地點進行稻米復耕,實在是非常值得鼓勵的善行,除了讓香港人多了機會重新認識人跟土地的親密關係,進行環保教育外,也可重拾一樣曾令香港人自豪的土產。

阿婆婆米食館

地址:台東縣池上鄉中山路 212 號

查詢:(886)910 937 145

營業時間:7:30am~4:30pm(逢星期一休息)

TRAVEL NOTES

簽證:凡於1983年後曾往台灣、於香港或澳門出生之人士,持有效特區護照或BNO及回程機票,可於當地申請落地簽證,亦可網上申請,網址:www.immigration.gov.tw

套票:台北4日3夜套票,每人HK$1,499起,查詢:3692 0888。網址:www.egltours.com

內陸機票:立榮航空來回台北松山機場至台東,票價NT$4,920起(約HK$1,253 )

貨幣:HK$1約兌NT$3.6

天氣:2月氣溫約13℃~18℃

特派記者:李潤林

鳴謝:東瀛遊、台灣好基金會、台灣觀光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