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筆起:模糊的智慧

曾經有一幕電視劇集,嚴父一面掌摑兒子13巴掌,一面厲喝不准說、不准問、不准對不起。兒子本想向父親認錯,但遭到父親的反對與抗拒,為甚麼?原因就是父親明知兒子犯了錯,但仍不想他說出,因為他恐防有些事情給公開出來,人人都知,覆水難收,尷尬非常。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不要把話說死」,或佛教高僧所言的「說不得」。

這種模糊的智慧,我們的語言本身也有,例如「道門爛咗」,門,究竟是指門鉸、門身、門鎖、門框?又例如「間屋好靚」,究竟是指房子的哪方面,還是整所房子?這些模糊或歧義是日常語言的特色,我們不會因這個不確定性,而誤會對方,或教訓對方說話要精確、明確一點。

可是,我們想想忘記語言的模糊性,常常質問伴侶要講清講楚,例如「你愛唔愛我?你仲係咪好鍾意佢?我知你仲有啲唔捨得,係咪?點解你仲掛住佢?」這些對白似曾相識,對方不是不想回答而故意逃避,而是當中的詞語含糊不清。

「愛」與「鍾意」哪個程度較深?好像是愛,那麼可以跟對方這樣說嗎:「我鍾意你,但未到愛嘅階段」,或者「我鍾意你,但一啲都唔愛你」?「唔捨得」跟「掛住」相同嗎?「甲掛住乙,但捨得乙離開」可以這樣說嗎?「甲唔再掛住乙,但依然唔捨得乙離開」合邏輯嗎?

仔細一點想,甲這人存在於乙的腦海裏面,可否說成「乙掛住甲」?甲是通緝犯,常存在於警察乙的腦海裏面,可否說成「警察掛住個通緝犯」?電腦藏着很多檔案,可否說成「個電腦掛住啲檔案」?

網址:www.facebook.com/benjaminauyeung

歐陽偉豪‧大學教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