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的另類創作

欣賞展覽時,大家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這除了歸功於藝術家的創意,還有策展人在背後的努力。策展,顧名思義就是策劃展覽,而策展人由擬定主題、邀請藝術家、籌劃展品、物流運輸、場地布置等都起着關鍵作用,影響觀眾對展覽的感受。正如藝術家兼策展人黃詠楓(Fung)所說:「策展是一種創作」;展館是畫紙,藝術品是顏料,其作品就是展覽呈現的主題。

提升展覽互動性

在香港演藝學院主修應用美術(繪景系)的Fung,畢業後一直從事創作工作,作為藝術家,眼看身邊有不少好作品,因缺乏適當的展示平台及展覽規劃,錯失與觀眾交流的機會,實在教人扼腕。

Fung感嘆:「很多藝術家不會把作品主題完全呈現,觀眾看不明白箇中想要表達的內容,只能走馬看花,以致未能擴大藝術圈的觀眾群組。」而在她眼中,策展未嘗不是一種創作──把畫框搬到展覽場地的創作,講究心思;呈現作品時,既保留Art Work的感覺,同時向社會大眾提供解讀,提高展覽的互動性,以吸引新觀眾。為確切地執行策展工作,她在2009年報讀由Para/Site藝術空間主辦,香港賽馬會贊助的策展培訓課程,提升專業知識。

聯繫藝術與教育

為期9個月的策展課程中,Fung先在港完成批判思考和藝術史等理論課程,並與海外資深的策展人分享經驗,如紐約現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MoMA)的前教育部管理層,與大家分享博物館結合藝術和教育的管理方向;及後,她分別在北京和布里斯本進行藝術考察和實習,得到前所未有的思想衝擊。

印象最深的是在澳洲實習。她表示:「當時遇上亞太當代藝術3年展開幕,展覽場地設學習區,暑假期間更有工作坊,由裝扮誇張的演員擔任導賞員,帶領小朋友參觀展覽。」在海外的所見所聞,豐富了她的思維,令她在規劃展覽時,會進一步考慮配套活動,把作品延伸至教育上,既培養小朋友的藝術修養,也有利普及接觸藝術的年齡族群。

強調整合主題

策展人的職責,就是精心研究展覽。如Fung在年初策劃的展覽《介入——遊走於主動與被動之間》,邀得7位藝術家參與,而從籌備到開幕的準備工作歷時數月。她分享道:「策展人須掌握作品呈現的思想內容,從形態着手,找出共通點。要關注觀眾的想法,皆因作品擺放的位置,會影響觀眾吸收展覽內容,因此,我習慣想像觀眾如何參觀展覽,例如第一眼先看到哪件作品,再考慮其他擺位。」

Fung表示,為統一展覽主題風格,策展人須與藝術家交流創作理念,了解其創作風格,甚至給予方向,帶領他們完成作品。她更直言,展覽呈現作品的方式,會因應不同個性的策展人有所改變。怪不得她常說:「策展人,一是主修文化研究或歷史的學者,能系統化歸類和研究作品;二是主修藝術或具創作經驗工作的人,他們會投放主觀感情,能放大作品的感性位。」

入行裝備

想參與策展工作,最好有美術背景,及了解藝術行政,所以Fung建議有志者修讀相關課程;或參加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為期3個月的「M+實習計劃2013-14」,認識策展、藝術教育及博物館營運等實務工作。但目前大多數在藝術機構工作的策展人,均獨立運作,而這些藝術機構多是靠資助營運,收入不太穩定,想入行就要有心理準備。

「M +實習計劃2013-14」  

網址:www.wkcdauthority.hk/tc/museum/learning/mplus_internship_programme_2013_14

撰文:周思靜 

部分攝影:謝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