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Bentley Continental GT Speed 熱血旗艦
售價:$4,280,000起
賓利(Bentley)的「Speed」車型是高性能代表作,不管是2003年揚威勒芒的Speed 8賽車或全新的Continental GT Speed,都充分展現出Bentley的賽車血統。最近抵港的Continental GT Speed,不僅底盤經過改良、擁有更精良的操控,馬力亦進一步提升至616bhp,只需4.2秒便可完成0~100km/h加速,成為賓利新一代的速度旗艦。
連降四檔力量話來就來
很多人對Bentley的認知,都是製造豪華汽車的英國品牌,其實在極致奢華的背後,賓利汽車還充滿運動基因。自1924年起,賓利賽車已6奪法國勒芒(Le Mans)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寶座。全新Continental GT Speed是Bentley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量產車,搭載一副6.0公升雙渦輪增壓W12引擎,最大馬力與峰值扭力分別為616bhp/6,000rpm及800Nm/2,000rpm,只看數字已知並非泛泛之輩。早前筆者在上海賽車場已試過一次,其加速性能至今記憶猶新,只踩三分之二的油門,身軀已被一股無形力壓在椅背上,眼前景象迅速向後飛走,爆炸力相當強勁。標配的八前速自動波箱還導入了Block Shifting技術,能夠直接從八檔切換至四檔,巡航期間一下子將油門踩盡,波箱可連降四檔配合加速,力量話來就來。
扭力超強過彎靈活
車廂布局豪華極致,皮革及木料都是一等一貨色。
後排以雙獨立座椅設計,並用上鑽石紋透氣皮革。
Continental GT Speed的車身長、闊度分別達4,806及2,227mm(連側鏡),體積雖不小,山路游走卻不論盡,40:60的前、後輪扭力分布,開起來仍帶有後驅車的特質,雖然車尾並不是很「活躍」,惟扭力輸出超強,將電子穩定系統設置在「動態」模式,出彎時粗暴地踩油,車尾仍會輕輕向外走,但不過分的,系統在適當時會介入修正,帶來刺激又安全的駕駛體驗。懸掛保留了前鋁製雙橫臂、後梯形多連桿的設定,並強化了懸掛組合及橫向穩定桿,加上底盤降低了10mm,操控較Continental GT更加靈敏,進一步提升彎路極限。Continental GT Speed的排氣系統參照了Continental Supersports ISR的設計,劇烈加速時,排氣聲浪會變得深沉澎湃,巡航時則較為寧靜,因此不僅有豪華舒適的駕駛環境,還有熱血沸騰的一面。
神奇、頂級、超卓
全新9.5J×21吋十幅式雙柱輪圈為GT Speed專用車輪,並配備275/35 ZR21輪胎。
軚環後方設有換檔撥桿,轉波時雙手毋須離開軚環。
ZF八前速自動波箱加入Block Shifting技術,能夠直接從八檔降至四檔。
著名足球評述員黃興桂的金句:「神奇、頂級、超卓」,不僅可以形容足球員出神入化的表現,套用於賓利汽車的造工亦同樣合用。Continental GT Speed的車廂以純手工打造,並配備賓利豪華運動型的Mulliner駕駛套件,在四個座位、車門飾板及後座面板上全部採用鑽石紋透氣皮革,配合頭枕上的廠徽繡花及鑽孔合金踏板,塑造出超豪轎跑的形象。車廂設備又是奢華極致,除了皮革及木料全是一等一貨色及中控台鑲上Breitling時鐘外,還新增了8吋高解像輕觸式屏幕及30GB資訊娛樂系統。對音色有高要求的客戶,更可選配Naim專為賓利而設計的11聲道音響系統,稱得上要幾豪、有幾豪。兼具奢華與極速駕駛享受的Continental GT Speed,即日起公開發售,硬頂及開篷版的售價分別為$4,280,000及$4,780,000。
賓利全球銷量增9%
側鏡整合了指揮燈,已成為當今汽車的必然設定。
車側加上「W12」的飾牌,凸顯高性能的身份。
車尾設有隱藏式升降尾翼,增加高速行車下壓力。
賓利汽車日前公布了上半年銷售業績,全球產品交付量由2012年同期的3,929輛提升至4,279輛,整體銷量增長9%。美國繼續成為賓利汽車全球最大市場,銷量達到1,282輛,錄得12%的升幅。中國市場方面,交付車輛數目為817輛,較去年同期下降23%。賓利汽車董事會成員,負責銷售、市場及售後服務的Kevin Rose表示,全新Flying Spur陸續引入各大市場,將為賓利汽車的銷量注入更強的推動力,相信下半年度可實現持續及穩健的增長。
規格表
引擎引入能源回收功能,整體提升12%的燃油效率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車型:雙門四座位轎跑車
引擎:W12雙渦輪增壓
最大馬力:616bhp/6,000rpm
峰值扭力:800Nm/2,000rpm
傳動:ZF八前速自動波
驅動:前置引擎、四輪驅動
懸掛:(前)雙橫臂、(後)梯形多連桿
制動:(前/後)通風碟
車身體積:4,806×2,227×1,394mm(長×闊×高)
查詢電話:2890 1918(Bentley HK)
撰文:鄭浩文
攝影:林資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