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青體驗跨界創作

文藝復興,是14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思想文化運動。其實,無論何時,只有打破思維桎梏,人類方有進步空間;文藝不局限於娛樂,還可影響社會。早前有機構舉辦「文藝復興夏令營」,邀請音樂、影像、文字及文化政策4大界別出色的工作者擔任導師,透過講座、研習班、創作坊、晚會等互動,鼓勵年輕人跨界思考,嘗試作多元化創作,造就新世代文藝青年。

新概念夏令營

2012年成立的文藝復興基金會,致力推動香港以至華人社會的獨立文藝創作,舉辦過不同形式的活動,而月初舉行的「文藝復興夏令營」,就是提倡跨界創作的重頭戲。其主題「我地」,意指生於斯、長於斯之地,吸引大批對音樂、影像、文字創作及文化政策研究感興趣的年輕人,進行6天5夜的創意訓練及創作實驗。大會亦邀得多位不同界別出色的工作者擔任講者及導師,帶領年輕人衝出思維界限。

文藝復興基金會秘書長柴子文表示:「今次共有80位參加者,以混合形式分成10個小組,每組在導師及組長帶領下,進行各類活動及作品匯演。他們在極短時間內,做出富創意的作品,實屬意料之外。夏令營剛圓滿落幕,我們又展開下一個項目——「文藝復興青年創作資助計劃」。此計劃鼓勵夏令營的參加者提交創作計劃書,獲選計劃將可獲得最高15萬港元資助,並在導師指導下,於1年內完成計劃並提交作品。」

強勁導師陣容

知識、創意、思考是文藝的核心,缺一不可。年輕人生活經驗尚淺,大可從過來人身上學到相關知識,慢慢孕育出個人的創意。是次活動導師陣容強勁,音樂方面有龔志成、黃靖、周耀輝、梁柏堅等,影像方面有陳果、麥曦茵、陳安琪等,文字方面有陳冠中、許知遠、鄧小樺等,文化政策方面有呂大樂、茹國烈、黃英琦等,令參加者獲益良多。

夏令營參加者姚少龍說:「每天早上,我們要上研習班,由不同界別講者分享創作經驗、創作過程等,啟發我們將來的路應如何走。龔志成與黃靖代表不同音樂風格,皆屬學院派,前者古典音樂出身,後者設計學院出身,其後卻返回街頭發展,以獨特的音樂表現方式與大眾分享。周耀輝、梁柏堅、MastaMic 3人的作詞分享,讓我們從文化角度探討香港流行音樂文化、不同世代的人與流行文化之間的轉變等,很有啟發性。」

激發多媒體火花

活動的最後一晚,每組有一個不超過10分鐘的表演環節。有機會一嘗跨媒介創作,不知參加者有何體會?姚少龍說:「報名前,已知道有機會與不同媒介人士合力創作,這概念很吸引。夏令營過後,也印證了此合作方式能激發新思維及更多創造力。我畢業於浸大音樂系,不過我在最後一晚作品匯演中,不是玩音樂,而是負責行為藝術,從未試過這類表演,是我的一個大突破。」

另一位參加者何靜霖亦深有體會:「我是嶺大中文系2年級學生,喜歡文字。今次見識到創作有很多交流形式,如果想文字表達得更好,除了寫出來,還可配合聲音、音樂,把文字讀出來;又或者配合影像、圖畫來呈現文字。作品匯演那晚,我嘗試了文字與音樂的Crossover,與另一位參加者在音樂襯托下,一齊唸詩,配合適當的停頓,令詩增添節奏感,變得更突出。」

文藝復興基金會 

網址:http://rfhk.org.hk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黎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