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另類妙藥

小朋友生病了,離開父母的懷抱,走進陌生的病房,每天面對一連串陌生的醫療程序,內心難免感到恐懼,甚至以為自己「曳曳」,所以要打針、抽血受懲罰!有研究顯示,遊戲可使兒童保持心境愉快,提高「自然殺傷細胞」的活動能力等,醫院遊戲師為病童設計適合的遊戲,撫平小小心靈的不安,重拾快樂,成為另類靈丹妙藥。

服務兒科病房

遊戲治療師及醫院遊戲師,同樣與遊戲拉上關係,但他們卻是不同的專業。遊戲治療師主要協助在心理、情緒、行為等方面出問題的小童,藉遊戲改善相關問題。而醫院遊戲師的工作環境則在兒科病房,以遊戲服務病童,減低他們在醫療程序中的焦慮和痛楚。

雖然以上兩者目的、手法及工作環境不同,但遊戲帶來的歡樂殊途同歸。醫院遊戲師旨在減低小朋友對打針、抽血等的恐懼,因此遊戲設計頗有學問,須接受專業教育。智樂兒童遊樂協會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的「醫院遊戲的理論與實踐證書課程」,導師包括兒科顧問醫生、臨床心理學家、醫院遊戲師、遊戲工作培訓師等,會教導學員如何配合不同醫療程序,設計出合適的遊戲,讓病童克服不安,為其住院生活增添一點色彩。

模擬醫療程序

該課程分4個單元,包括「遊戲與兒童發展的理論」、「醫院遊戲實務的基本知識」、「應用在醫院與社區的特別遊戲」,及34小時實習活動。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經理(社區及醫院)郭明秋,本身也是該課程的一名導師,她認為醫院遊戲種類繁多,針對不同年齡病童的不同需要,其中模擬醫療程序遊戲,會透過遊戲模擬抽血、做手術、化療等醫療程序,讓小朋友預先做好心理準備。

她說:「我們會特製一個公仔,模擬某些醫療程序,如抽血。在公仔手臂綁上加壓塑膠繩後,用消毒綿片擦拭它的皮膚,有時我們也會用消毒綿片抹在小朋友皮膚上,讓他們感受一下那種感覺,之後就用實際的抽血工具抽血。由於公仔內有獨特裝置,假血會被源源不絕地抽出。這公仔的頭髮背面有魔術貼,一貼一撕,方便向即將接受化療的病童,解釋化療後頭髮的變化、治療亦不損可愛模樣等。」

表達自己感受

除醫院遊戲師外,有些職業如社工、教師、職業治療師、心理學家等,有時亦會面對受疾病困擾的小朋友,但小朋友年紀太小,不懂如何用語言表達感受,這時就可以借助玩具。郭明秋表示,以上人士可借助玩具與小朋友交談,可或多或少知道其心聲;亦可通過遊戲,以輕鬆手法解釋一些醫療知識,減輕他們的不安。

「舉個例子,要抽血時,我們可用玩具針筒,跟病童講解一些抽血故事。又或者可用針筒設計成一些別出心裁的玩具,如可愛的醫護天使公仔等,讓病童進一步接觸針筒,從而減低對抽血的恐懼。」另外,壓舌板亦是病童懼怕的醫療用具之一。郭秋明指出,醫院遊戲師可用壓舌板設計成一個個可愛小人兒,讓病童把玩,為枯燥的住院生活,增添歡樂。病童對治療的心理障礙得以解除,對治療成效亦有正面作用。

課程資料

課程名稱:醫院遊戲的理論與實踐證書課程

舉辦機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收生要求:持有相關認可資格(如社工、護理、教學、職業治療、心理學等)、年滿21歲或以上,及具最少2年與小童(0至18歲)相處之工作經驗

開課日期:10月26日

學費:$12,300

查詢:3762 0975

撰文:黎雅麗 

部分攝影:郭凱敏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