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貼情報 捕風捉影

5月看似是旅遊淡季,鋒頭都給母親節和佛誕搶盡,其實此時正值初夏,世界各地的熱情才開始爆發,現在就帶大家捕捉一年一度的荷蘭風車節和星光熠熠的法國康城影展,進行捕「風」捉「影」之旅。還有歷史久遠的京都葵祭,以及澳洲舉辦的郵票展,最啱將旅遊過程貼上郵票,向各方好朋友匯報各地風光!

貼勻全球

俗語有話「一百歲唔死都有新聞!」,雖然我就未有機會體驗,但知道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澳洲墨爾本,正為象徵其國家,具100年歷史的袋鼠郵票舉行世界郵票展(World Stamp Exhibition),是自2005年後澳洲最大型的同類展覽,展出一系列不同面值的郵票外,The Royal Philatelic Collection和The Australia Post's National Philatelic Collection將會合力展出超過5萬4千枚郵票,並分門別類,配上在外觀與內在俱華貴漂亮的The 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展出,裏裏外外恍如置身藝術品中。同場還有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及90個郵票分銷商,想集郵簿貼滿全球郵票的話,絕對機不可失呢!

世界郵票展 

日期:5月10日~15日

入場費:AU$10(約HK$79)

地點: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 9 Nicholson Street, Carlton

網址:http://worldstampexpo.com.au/

花海風車轉

春田花花,唔一定同隻豬仔有關,相反諗起七彩繽紛的花田上,有隻「唔關事」的肥豬,你話幾大殺風景呢?計我話加上一座座風車就差唔多!每年5月的第2個星期六,是荷蘭的風車節(National Windmill Days),全國各地的風車會一起轉動慶祝。據知18世紀時,荷蘭風車的數目多達18,000座,它們的功能相當百變,有的用作排水灌溉,有的用來磨米發電,後期有的更可將將倒灌海水排出大海,為農民解決了人力問題之餘,亦增添了耕種用地,因此風車對荷蘭人來說,有着打造美好家園的動人故事。

風車代表我的心

現在風車雖然減少了,幸好於鹿特丹(Rotterdam)東南面的Kinderdijk仍保留了19座自17世紀時期的風車,被譽為世界上最大風車群之一,風車節當日村民會穿回17世紀的服裝載歌載舞,而風車也會披紅掛綠裝扮一番,並開放招待遊人,於花田上讓大家感受風車帶來的歡樂。節日時風車如農民的心情一般高興地不停轉來轉去,原來它們還有一套自家「風車語」,看着車葉不同擺放角度已可知主人心情,如豎直十字的話,即代表主人休息中,大家切記勿打擾啊!

荷蘭風車節

日期:5月11日

地點:Kinderdijk, Holland

網址:www.holland.com/us/tourism/article/national-mills-day.htm

和式葵花寶典

縱橫各大武俠神功,葵花寶典可謂數一數二,但修煉方式予人陰邪感覺。同屬國寶級的葵花祭典就正氣得多,它與祗園祭和時代祭為京都每年的三大祭典,定於初夏5月15日舉行,祭典早於10世紀時已經出現。當日早上10點半,隊伍會重演官員護送天皇諭旨和貢品的場面,由最高官階,腰繫金劍的騎馬人敕使帶領,於京都御所起動,經過賀茂御祖神社(下鴨神社),再到達終點上賀茂神社。連綿800米的巡遊隊伍由約500人組成,個個身穿的鮮艷奪目古代服裝,尤以侍奉神靈的女子隊最引人注目,聞說當中的「女主角」是從京都的未婚女性中選拔,並要穿上一套12件,重達30分斤的宮廷裝,華貴又浮誇!雖然裝束有貧貴之分,但他們連同牛和馬等牲口也有個共通點,就是以葵葉作點綴裝飾,因此這個原本稱為賀茂祭的祭典也因而改稱為葵祭。

葵祭

日期:5月15日

地點:京都市北區,上賀茂本山,上賀茂神社

網址:www.kyokanko.or.jp/aoi/

升「呢」中產

若看法國電影已被標記為中產,5月的法國更可升「呢」為上流,不是因為香港有個舉辦超過20年的「法國五月」,而是因為該國著名的康城影展(Festivel de Cannes)。前身是9月舉辦「國際電影節」的它,於二戰後才改期至5月舉行,能與柏林和威尼斯影展,被公認為世界三大電影展,全靠謹守對電影忠實的信念,不斷發掘及弘揚不同元素和語言的電影,今屆請來美國的史提芬史匹堡、台灣的李安和澳洲的妮歌潔曼作評審,陣容星光熠熠。有幸於為期12日的康城影展期間來到追星當然可喜可賀,但原來鎂光燈背後,這小鎮其實只是個住「發水樓」的窮中產,平地空間不多,房屋要「僭建」到山上,也沒有自己的飛機場,要依靠鄰近城市尼斯(Nice)接駁交通,唯獨擁有風景不錯的漁村和海灘,作一天漫遊算是不錯。

康城影展

日期:5月15~26日

地點:La Rotonde de Lerins, Boulevard de la Croisette, Cannes

網址:www.festival-cannes.fr

撰文:李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