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後壁 勞動的意義

旅遊能否像電影分成「三級制」?純吃喝肉體飽足的,是一級。能認識歷史、跟當地人交流的,是2A級。昇華一點,討論時事政治以至生活細節的,是2B級,最難的當然是「三級」,把人家改善生活和社區的經驗,實實在在地付諸於香港。台南的後壁,因電影《無米樂》而紅了起來,他們的故事,對香港的農業有何啟發性?

冷門鄉下 米農爆紅

位於台南郊區的後壁是傳統農業區,產水果、種水稻,近年還有人實驗性的復耕小麥。乘火車由「台南站」前往「後壁站」要1個小時,台南本身已非熱門,後壁就更是冷門中的冷門。2005年上映的紀錄片《無米樂》,在後壁菁寮社區拍攝,以紀實形式講述4位老農民的故事,農業式微,年輕人外流,老人家卻堅持拿鋤頭:「稻子不能死,人死了倒沒所謂,哈哈哈!」題材冷門,但台灣人就是感性,票房仍收200萬台幣,也捧紅了菁寮。

菁寮老街10幾間年過半百的米舖、鐘錶店和餅店,垂老卻樂天。年過70的黃崑濱就是《無米樂》的其中一位主人翁,電影播出後他紅了,他種的「芳榮禾家米」也紅了,人人要跟他合照。崑濱伯會一邊說多謝,一邊在米的包裝袋上簽名,那是過往數年都贏得台灣十大好米的蓬萊米種。我買了兩公斤裝回家,米粒圓潤飽滿,不受水,煮熟後要焗上最少15分鐘,但真的很香,混糙米一起煮更好。買米時,崑濱伯仍說着他的名句:「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就是無米樂。」

隱世普立茲克建築獎地標

米舖旁的鐘錶店也有入鏡,老闆殷伯伯是個鐘癡,專門收藏大鐘,崑濱伯偷懶時會躲過來殷伯的店。鎮店之寶,是一座產於英國免上發條的座枱鐘,以鐘本身的重量作為動力,店家現在也成了觀光點。菁寮有數間特色餐館,其中荷蘭井湧泉民宿的飯堂就有所謂的「割稻飯」供應,這是農村才有的菜式,是傳統秋收後地主為答謝來幫手收割的朋友而準備的大碗飯,食材絕不高級,只是炸花生、醃青瓜、鹵麵筋等,但卻是真正的本地風味。

其實最有「背景」的地標,是位於村口的聖十字架天主堂,由德國建築師Gottfried Bohm於1960年建成,鋁板搭成的錐形尖頂上豎立着雞、十字架和王冠等裝飾,跟農田格格不入,1986年他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時,菁寮沒有因此紅起來,反而是《無米樂》,才令大家留意到這座教堂是大師第一件海外作品,極具代表性。

農鄉升級 驚嘆農婦油畫

離菁寮約10分鐘車程的土溝,全村不過400多戶,2001年村長張佳惠請了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的同學來,想年輕人想點法子,加添活力,想不到部分同學畢業後仍留守村內,誓要把農民「辛苦幹活」變成「優雅工程」。他們花了3年時間,在社區各處創作藝術空間,如鄉土畫家殷嘉輝在三合院外牆畫上大紅花圖案,成為旅客留影必停之處。侯加福則用磁磚砌成「坐十分鐘的陶淵明」,令人有靜心欣賞稻田的座位。上年12月開張的「農村美術館」還有單車供遊客借用,4位目不識丁的農民嬸嬸,執起畫筆,激發出美學本能,以心眼構圖,將生活題材畫在畫布上,放在家門前,門口還放有嬸嬸的介紹,你若路經,記得禮貌打招呼。遊客入村,是向村民討教生活見聞,分享他們的苦與樂,村長特別強調土溝是個生活的地方,前來的都是「客人」而不是「遊客」。

香港年初上畫的《稻米是如何煉成的》,講述「菜園村事件」後,社運人士在「菜園社生活館」學習耕作稻米,以尋回人與土地間的關係,此片被評為三級,據聞是因為對白有粗口。香港的農地,幾時變成只有地產價值,沒有實際物產價值;甚至精神價值?崑濱伯說「無米」是樂,香港人「無米」就大鑊,是阿伯太豁達,還是港人生活太壓逼?來一轉後壁作客,絕對是趟「三級」的旅程,就等你來開拍。

荷蘭井湧泉民宿

地址:台南市後壁區菁寮里菁寮129號

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cnlceramists

TRAVEL NOTES

簽證:凡1983年後曾往台灣,持有效特區護照或BNO及回程機票,可於當地申請落地簽證,費用NT$300(約HK$79),或於網上免費申請台證,網址:www.immigration.gov.tw

機票:香港來回台北經濟客位機票約HK$1,063起。

貨幣:HK$1約兌NT$3.8

天氣:5月份氣溫約22℃~27℃

土溝農村美術館

地址:台南市後壁區土溝里 86-12 號

時間:9:00am~4:00pm

(到訪前最好先以電郵確認)

網址:http://togo.org.tw

黃崑濱米行

地址:台南市後壁區菁寮村36號

電話:(886)666 214 42

特派記者:李潤林

鳴謝:台南市政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連晟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