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筆起:巴士兌換收費機(日本人的Detail位3之2)

日本的巴士收費機比香港的複雜。第一、中間車門上車,梯級旁邊有機器給你拍儲值卡;第二、沒有儲值卡就按掣,機身會彈出一張車票來,大小如半枚藥水膠布。

我坐下,看着車票的號碼,良久才弄到號碼記錄你在哪站上車,之後再遙望司機旁的電子屏幕,才明白車票的號碼是與票價有關的,即車資是分站收費。因為下車時才付費,所以這個分站系統較為複雜,我要花點腦汁才明白箇中的道理,相對地,香港的巴士只有分段收費,邏輯簡單。

回到日本的巴士車廂,更細緻的是設在司機旁的付費機。我下車時,拿着車票,但沒有輔幣,只有1,000日圓紙幣。我無奈的遞給司機,他不慌不忙,把鈔票放進卷軸裏,隨即便有同等幣值的硬幣從另一端吐出來,原來這部分的機器是把紙幣兌換為硬幣的。接着司機便從硬幣堆中扣起應付的車資,再把它放進機器的另一個硬幣入口,完成付費程序,而其餘的硬幣則交還給我。簡單來說,這部複雜的機器既有兌換作用,又能夠收取車費,一機兩得。

我一邊看着司機把硬幣來回傳送的表演,全車的乘客就停頓下來,看着司機與我和機器的互動。我尷尬的呆着,心想:機器操作很精細,再加上分站的邏輯,雖然令人讚嘆,但不是有點麻煩礙事嗎?如果不只我一個乘客沒有準備好準確的輔幣,其餘乘客豈不要等更長的時間?又如果在上下班、上下課的繁忙時間裏,司機如何應付人多擠迫的大場面呢?

以今天日本的電子屏幕科技,應該可以取代這部人手操作的巴士兌換收費機,但為何又偏偏把它保留至今而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呢?(本欄逢周五、六、日見報)

網址:www.facebook.com/benjaminauyeung

歐陽偉豪‧大學教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