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補鞋與配匙

皮鞋的鞋跟鬆脫了,便拿到附近的鞋匠修補。等待期間,順道在店內多配一條門匙。在香港,「補鞋」和「配匙」經常一起出現,大家都覺得順理成章,見怪不怪。可是,細心一想,兩門工作,手藝固然不同,再三觀察之下,發現所用的器材也完全不同。為何「補鞋」偏偏會搭上「配匙」?既然風馬牛不相及,為何不是「補鞋」配「文具」,或「配匙」搭「麵包」?

這類「九唔搭八」的店舖,香港可謂多不勝數。除了「補鞋」外,「配匙」有時又會與「修錶匠」一起;涼茶舖忽然又會賣錶;街邊的「指甲鉗」檔,有梳、髮夾、指甲銼等出售,當然合理,但同場追加兒童貼紙,又是甚麼一回事?有次,台灣友人來港,我說要到藥房買廁紙,他大驚:「藥房不是賣藥麼?」我說:「連洗衣粉也有!」他百思不得其解,我也不懂解釋。

不過,最「百搭」的,必定要數地產舖。無論是賣玩具、雜貨、海味、時裝,還是賣豬肉的,旁邊出現「附屬地產部」,玻璃上貼了幾張「上車首選」、「無敵海景」等的廣告,一點也不出奇。無他,香港寸金尺土,單做一門生意可能「唔夠皮」,大家惟有各出奇謀,「做多幾瓣」。說到底,都是為了「搵食」。

為了滿足個人的求知欲,筆者不惜四處打聽「補鞋」搭上「配匙」的原由。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我的難題,終於由一名熱心的「開鎖佬」解開。明天開估。

導演及電台主持

劉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