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時間,各方好友相聚於中餐館,並點了數味廣東小菜。享用美食確實是最佳的減壓方式,一枱好友吃得津津有味,嘻嘻哈哈。某友人遲到,甫坐下,便感受到他烏雲蓋頂,殺氣震天。有人見勢色不對,馬上好言相勸:「唏,有咩唔開心,食完先諗!」隨即夾了一道美食予他。
豈料,友人一看見碗內的食物,更加怒不可遏,拍枱大叫曰:「你依家攞景定贈興呀?」然後拂袖而去。眾人一頭霧水,看看他碗中的食物,原來是「韮菜花炒魷魚」,才猛然醒起他剛剛於上午被解僱,正正是「崩口人忌崩口碗」。
看了江獻珠前輩的文章才知道,從前的員工不少也在東主的店舖內留宿,假若被解僱,他們便要執拾行李被鋪,無奈地離開。捲起了的被鋪正正有點像炒熟了的魷魚,於是香港人便用「炒魷魚」來暗喻「解僱」。中國人最講「意頭」,過年過節,若然桌上看見「豉椒炒魷」,一定被罵:「大吉利是!」
所以,點菜也要小心。有人覺得雪梨不能切開來吃,不然就是「分離」;南杏往往比北杏受歡迎,因為北杏太「不幸」了;還有,冬菇永遠不能「燉」,明明是「淡菜」也要說成「旺菜」,否則也是「唔好意頭」。
然而,筆者總覺得食物無罪。被人「炒魷」,豈會和那條魷魚有關?難道吃一片西瓜便會「瓜」麼?吃得是福,因為太多顧忌而錯過天下間的美食,這才是最大的懲罰。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