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人到深井吃晚飯,湊巧在路上遇見住在該區的友人。筆者跟他說:「我們專程駕車來這裏吃燒鵝!你就方便得多了,隨時可以到樓下吃!」友人有點疑惑:「還不是跟外面的一樣嗎?所以我很少來吃的。」
大部分香港人都覺得自家或工作場所附近的食肆「難食」,如非迫不得已(例如趕時間或馬上要充飢),也不會走進樓下的餐廳。歸根究柢,進食是講求新鮮感的,日吃夜吃,即使是天下間最美味的食物也會變得失色,甚至令人生厭。因此,很少人會欣賞媽媽的「手勢」,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何公司或學校的Canteen,永遠被員工和學生批評為「超難吃」。
吃的心情也大有關係。穿着街坊裝、踼着拖鞋到樓下吃飯,旨在醫肚,只想吃飽後趕快回家,自然不會細意品嘗美食。到公司旁邊的餐廳進食,因為地理位置的問題,自己心裏也會不期然想着工作,難以放鬆心情,如果還遇着公司裏的惡上司或死對頭也進來吃飯,就更加胃口大失,如此狀態,當然是「食龍肉都冇味」。但當我們下班或下課了,拋開一切煩惱,特地遠走其他地區,一心大快朵頤,單是尋找美食的過程都足以叫人興奮了,那些菜式明明是「B貨」,自然也能變成「A級」。香港人不愛「跨區」,但「跨區飲食」則例外。
某次特地走進跑馬地,到那老店「祥興」,點了一個「菠蘿油」,實在美味可口,滋味無窮。其實,筆者在跑馬地長大,那時媽媽經常買該店的菠蘿包給筆者作早餐,但當時完全不懂欣賞,甚至認為「北角的麵包好吃一點」。如今家住東區,反而覺得跑馬地的「菠蘿油」最棒。總是覺得「隔籬飯香」,香港人的本性也!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