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太史五蛇羹

源自江太史

中國人嘛,同日本人一樣懂得不時不食,踏入秋冬,就會定時定候進補。最老套的一句,「秋風起,三蛇肥」,蛇於每年10月便開始肥美,中國人秋冬進補的「第一寶」,就係蛇。

其實食蛇進補之說,自古有之,據知遠在秦漢,廣東人每逢秋冬便會食蛇補身。別看其生性兇猛,其實渾身是寶,蛇皮、蛇肉、蛇血、蛇膽等都有獨特滋補功效。有說因蛇在潮濕的山區生活,因而有祛風祛寒之效,並可明目清肝、活血、滋補等等;同時蛇肉性質溫熱,脂肪低而蛋白質高,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會食蛇。雖然現在已立冬,但此時蛇為準備冬眠而養得更豐滿,自是吃蛇最佳時機;除了蛇羹,還有蛇丸、蛇碌、蛇片、蛇酒等;不過在本公子心中,惟獨蛇羹最滋味,可以話無可取替!

講到蛇羹經典,就不得不提太史五蛇羹,亦不得不提「江太史」。江太史是何許人?正是首創太史五蛇羹的人。他名為江孔殷,翻查歷史,是清末廣東南海人,因中了進士而官至翰林,人稱「江太史」。江太史出名愛好研究美食,家中更聘有高廚,炮製不少巧手名菜,亦因他為人好客,經常於廣州的大宅「太史第」大宴親朋,出自江太史的名菜不計其數,當中以太史五蛇羹最為人津津樂道,直至今天都享負盛名。

拜名師盡得真傳

那何謂太史五蛇羹?就是沿用江太史秘方,用5種蛇——金腳帶、過樹榕、飯鏟頭、三索線及白花蛇,再配合冬筍、花膠、木耳及冬菇等熬成的湯羹。坊間雖有不少食店聲稱賣太史五蛇羹,不過大部分都是虛有其名,不是不足五蛇,就是烹調水準參差,風味與太史第的正宗版本相去甚遠。吃蛇羹,心水首選國金軒主廚李煜霖師傅的出品,因李師傅盡得炮製太史五蛇羹的精髓。此話何解?那就要提到李師傅的師傅——李才。原來李才師傅是江家最後一位家廚,而李煜霖師傅年輕時便跟隨李才師傅學藝,盡得其真傳,他所烹調的太史五蛇羹亦被公認為正宗,相信也是現今最接近原著版本之作。

早幾天試李師傅手藝,他謂太史五蛇羹,材料應該有蛇肉、雞絲、冬菇、木耳、冬筍和花膠。有幸走到廚房偷師,方發現烹調此經典名菜頗費工夫,也花心機時間,更非人人能做。就如李師傅所言,先要集齊五蛇,雖然蛇店會將蛇拆肉並處理好,但去到他手裏,還要再以人手逐一撕成幼絲兼去骨除筋,保留豐富纖維兼幼細口感;配角也不馬虎,統統都要切成幼絲;湯底亦有上湯及蛇湯兩款。前者以金華火腿、老雞及赤肉等熬5至6小時,取其鮮甜味;而蛇湯則由陳皮、竹蔗、龍眼肉、紅棗、薑及蛇骨熬4小時,味道清甜清香;將材料跟兩款湯混合煮滾後,再打一層薄薄的芡汁才大功告成,真係成擔心機!

材料幼如髮絲

熬蛇羹的大概方法很多人都曉,不過上佳的蛇羹,妙在湯頭和刀功。湯頭首重色澤清澈,味道要濃郁,嗒落有層次感,富有鮮味與回甘。不妨先呷一口湯,嘗過味了,再按喜好加添配料——芫荽、南乳薄脆、菊花及檸檬葉,薄脆能增添口感,檸檬葉則能辟腥提鮮,而白菊則可中和蛇羹的溫熱,本公子食蛇,通常只下白菊。除了味道,質地也很重要,不能過稠,也不能太稀薄,口感首重幼滑,這就關乎到材料是否切得幼細。看李師傅在砧板上將各種材料片薄再切絲,材料每條粗幼一致,部分更如髮絲般幼細,實在是妙在毫顛!李師傅謙稱全靠工多藝熟,計我話簡直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李師傅的拿手蛇羹,早在他當銀行會所的總廚時已為上流社會稱道,及後他轉往西營盤開食肆做到會,也有無數達官貴人食客捧場,贏得富豪私廚的美譽。現時李師傅坐鎮國金軒,一眾富貴熟客仔繼續跟隨!這蛇羹當真富貴,每鍋盛惠$980(4位),但能一嘗經典中的經典滋味,都算值得。這正宗太史五蛇羹每年約在中秋後兩星期登場,每天只限量賣10多鍋,為免向隅,最好先「湊夠腳」、擇好日子兼預訂。

風味各家不同

系出名門的蛇羹固然必試,但坊間亦不乏出色之作,有些店會加入自己特色,做出不同風味。若閣下不死守正宗,本公子都有心水推介。像中環老店蛇王芬,蛇肉全由老字號蛇王林供應,蛇肉夠新鮮,更加入鮑魚熬製,矜貴之餘,味道亦鮮甜。經濟一點的,有灣仔的蛇王燊,雖躲在街市裏,一樣不乏捧場客,我嫌蛇肉切得太粗,有違正宗,但老闆話粗身蛇肉,方便大家驗名正身,以資識別蛇肉並非以其他肉類冒充,都可說真材實料。其他心水還有由女蛇王主理的蛇王協,碗碗足料多蛇肉,而老字號蛇王善的出品也不錯。講講吓,趁這幾天轉涼,正好再嘗這一期一會的人間美味。

菜公子PROFILE

識飲識食翩翩公子,吃盡天南地北,練出一張刁嘴。經常食客三千,宴請邀約也樂意奉陪,但從不賣帳,孰優孰劣一針見血。願與知音人在格子上談美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