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撐街頭藝術 馬路變身文化綠洲

很多人形容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誠然,在經濟主導的社會,音樂、藝術等文化活動經常被人忽略。相比日本及歐美等地,香港的文化氣息顯然有所不及;但一條熙來攘往的旺角西洋菜南街(菜街),卻有一個又一個的街頭表演者努力演出。雖然不時被商舖投訴,亦有行人以為他們行乞;事實上,表演者只是身體力行推廣街頭藝術。下次各位行經旺角,不妨停下急促步伐,支持本土文化發展。

Mr. Funny 無懼驅趕 互動贏掌聲

每逢假日行經菜街,都會看到一位身穿黑白橫間衫的人,表演高難度雜技,這位已經在旺角表演超過6年的Mr. Funny蘇春就,曾經學習默劇、在海洋公園扮小丑,起初是響應政府增加旅遊景點,於是便到劃為行人專用區的菜街表演。他表示:「初期因為政府及途人都未接納街頭表演,不時被警察、食環署人員驅趕,甚至被起訴,多少有所打擊,加上表演時路人不會駐足欣賞,表演者自然更沒趣。後來政府對街頭表演的規限放寬了,而圍觀的途人愈來愈多,我便嘗試加入互動元素,邀請觀眾合作演出,推高觀眾情緒。」

推廣雜技 盼多元街頭表演

雖然身為職業小丑劇團的團長,不時要作商業表演及教授雜技,但蘇春就依然風雨不改到菜街表演。「街頭表演與街頭賣藝不同,前者與觀眾分享藝術和喜樂,後者純粹為博取打賞。這類免費表演在歐洲等地有近百年歷史,香港只屬起步階段,所以我希望身體力行教育下一代,即使大家不在歐洲,亦得到街頭表演體驗。」他坦言,近年多了年輕人參與街頭表演,還加入不同創作元素,令他感到鼓舞。「香港有中西匯聚的優勢,例如用默劇形式演《西遊記》,加上唱歌、繪畫等不同形式的街頭表演,令這街成為旅客必到景點之一!」

好戲量 先頭步隊 折子戲演出

提到菜街的表演,最受途人注目和爭議的,一定要數「好戲量」。由多位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成立的劇團,原本只在一般劇場演出。但早年得悉西九發展,覺得天幕設計、國際地貌等提議都與文化發展沒有關連;他們認為藝術應走入人群、雅俗共賞,所以便到旺角作街頭表演,順道將「劇場無疆界」的訊息傳遞出去。好戲量助理藝術總監馮世權表示:「起初主要是以折子戲形式演出,有讚亦有彈,3、4年後,漸漸多人認識好戲量,更有朋友到場支持,甚至連商舖都願意借出位置擺放道具,真正體會到戲劇原來可以生活化。」現時街頭表演變得更互動,如《俾D顏色我體》、《招請女朋友》的小劇以互動形式演出,希望行人加入劇中,令事情更有趣!

群組反對 小打擊大獲益

如蘇春就一樣,好戲量起初都面對不同阻滯,如店舖投訴、警方勸喻等,幸好他們屬註冊團體,阻力不算太大;但演出反而受到網民抨擊。「約2008年,facebook出現了《將好戲量踢出旺角》群組,認為我們的演出阻街、不專業;我們認為『街頭事、街頭了』,於是同年8月在菜街舉行論壇討論。幸好經過漫長的解釋後,大家都接納我們,我們更將Banner改細。這次討論既引起大家對街頭表演的關注,亦收到市民訴求,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Forward街頭樂隊 唱出感動

菜街有不少以唱歌為主的表演者,當中有3位20出頭的大學生——主音Kinda、結他手Ivan,以及負責電子琴的Timothy,組成Forward樂隊唱出自我天地。他們主要唱陳奕迅、Beyond等流行曲,希望令聽眾有所共鳴,亦會不時加插詩歌,甚至自己創作的歌曲,以輕鬆風格唱出感人樂曲,吸引到不少行人和機構關注。「可能後生仔在街頭唱歌比較少見,而令我們最感動的,是有路人放下鼓勵卡,表示支持街頭音樂;亦有人找我們到婚禮搞Live Band和做Cafe駐場。」他補充,「有路人甚至會加入一起唱歌,又或者點唱生日歌,有一次突然有個男仔,即場借用樂器為女友自彈自唱情歌呢。」他們期望有更多街頭表演空間,將融洽、輕鬆的音樂氣氛傳送開去。

期待西九文化區

康文署於2010年舉行開放舞台試驗計劃,開放香港文化中心、沙田大會堂及葵青劇院對出的空地,予藝術者表演。不過有參加計劃的表演者認為,表演前的計劃要通過審視,同時亦有擺放和場地規限,大大影響街頭表演。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經過多年研究規劃後,將於2014年陸續完工,雖然部分設施及用途尚未決定,但不少人認為除了建設外,應有軟件如街頭表演配合,培育香港的表演人材,讓不同類型的表演文化能大放異彩。

外國街頭表演歷史悠久

其實早年日本已有不少Band在街頭演唱,而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亦急速發展中;歐洲等地的街頭表演文化更有過百年歷史,如英國的Covent Garden和Piccadilly Circus等,更是遊客和當地人欣賞街頭表演必到之地。

撰文:林子聰 部分攝影:陳世昌、林子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