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濃情客家菜

最近跟年輕一輩傾偈,發現依家的「小朋友」大多不知祖籍何處,我們老一輩認識朋友,除了問姓名,就是問祖籍,知道祖籍,可略知個性。潮州人勤力團結,福建人知慳識儉,哪客家人呢?正式來講,客家不是一個地方。中國人稱由外地遷來的為「客」,是為客家;而客家人,就是不斷流徙的族群,並非某個地方的原住民。綜合坊間講法,客家人以前基於不同原因多次遷徙,由北方移居南方,最後找到了多處落腳地。第1次遷徙,有指源自兩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很多人為逃避戰禍而走;其後還在唐朝黃巢之亂、南宋金兵入侵、明末及清朝中期遷徙,但他們到底是經歷5次還是6次大遷徙,可謂眾說紛紜。今時今日,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甚至是南洋及台灣一帶,雖然都叫客家人,但當中亦大致分為山區客家(梅縣、興寧)、圍頭客家(香港)及東江客家(河源、惠州)。

靠山食山

講起客家人,不得不提客家菜;雖然客家菜並非甚麼山珍,也不能登大雅之堂,不過本公子食嘢向來無分貴賤,只要菜式有風格有個性,就覺值得發掘欣賞。客家菜有甚麼個性?所謂「靠山食山,靠水食水」,客家人以往因多住在山區,因而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第一是少食海鮮;而牛隻因用於耕田,鮮作糧食,比較多吃豬和雞,而且更知慳識儉,連內臟都食埋。住近河流的客家人,則會吃吊筒、門鱔之類;至於蔬菜,亦偏向就地取材,揀選較耐放的蘿蔔、番薯、沙葛及冬瓜等;吃的都是粗糧,極具鄉土風味。

每種地方菜都有其特色,像上海菜的濃油赤醬、順德菜重手工,那客家菜呢?傾向樸實。大盤大盤的,不講求賣相;因為對他們來說,填飽肚子才是首要任務。同時因為他們多體力勞動,偏好濃鹹肥膩,貪鹽分和油分可補充體力,而菜式帶油分香味,也能提高食欲,所以客家菜一般都好濃惹肥膩。糟汁、老酒、豉油、鹽等是常用調味料,幾乎每家每戶的客家人都會自家浸糯米酒,餘下的酒糟會成為糟汁,物盡其用。這汁醬略帶酸甜,酒味濃郁,本公子就最鍾意食糟汁炒腰花、吊片和米粉;而老酒煮豬雜、鹽焗珍肝更是一流,前者香甜中吃出內臟那種豐腴甘香,後者鹹鹹的好惹味;面對如此美味,膽固醇超標都懶理!

捍衞原始風味

現在吃客家菜,我通常都長途跋涉走到天水圍的「客家好廚」。老闆鍾偉雄是客家興寧人,鍾情家鄉風味,即使開酒家,都以傳統家鄉菜作掛帥,菜式堅持古法炮製。像東江豆腐煲,湯底用黃豆煲,豆腐內不止豬肉,還加入鹹魚蓉,味道鹹香;炸大腸洗乾淨無異味,還認認真真的將之上色、風乾,炸出來脆卜卜,不似坊間做的,韌得似o趙香口膠!數到招牌菜,不得不提梅菜扣肉和東江鹽焗雞。前者做法繁複,單是蒸煮豬腩肉已用上3個鐘,使其鬆化,還未計烹調五花腩和梅菜的時間!只見師傅逐份獨立炮製,不像坊間飯店用不銹鋼碟,而用最原始的葵碗,將腩肉梅菜鋪好同蒸,肉汁菜香精華原原本本地保留,蒸好後扣在碟上,端上桌即時香氣撲鼻,腩肉入口即化,油潤好下飯,我每次都連吞幾碗白飯!

新血加入

至於鹽焗雞,則沿用60年代製法,以自家炮製的滷水湯,將雞隻浸熟,不落味精,鹹鹹鮮鮮又滑溜。還有還有,像我有一定年紀的,見此店有腰肝卷和荔蓉卷,一定雙眼發光!聽了你或會卻步,特別是腰肝卷,用上一大幅豬網油,包着豬腰絲、豬肝絲等同炸,將被認為罪惡的食物共冶一爐!不過入口的確鬆化無比,滿嘴甘香豐腴,現在沒幾家菜館會做出這風味了。

我知,要吸引年輕一輩接觸客家菜,殊不容易;所以新開的店子惟有想些新潮點子。像中環的「客家爺爺」,樓上店裝修摩登,餐桌擺設精美,還播放輕音樂,幾乎以為去了西餐廳。這還不止,菜式講求賣相,而且分量減少,少鹽少油,入口清新,為客家菜的老套而「魔鬼」形象大平反。老實說,這種「改革」雖少了點原有風味,但勝在跟時代接軌以助流傳,我這等頑固食客都要妥協。

檔案編號:016

偵查地點: 各大客家菜館

偵查結果: 傳統客家菜雖有違健康食潮,卻不失獨有風格,值得承傳。

菜公子PROFILE

識飲識食翩翩公子,吃盡天南地北,練出一張刁嘴。經常食客三千,宴請邀約也樂意奉陪,但從不賣帳,孰優孰劣一針見血。願與知音人在格子上談美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