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卡式錄音帶

舉世知名的牛津字典早前宣布,即將從字典中抽起「卡式錄音帶」(Cassette Tape)一詞,理由是這詞「已經過了它的黃金時間」。他們寧願用騰出的空間來放一些較「潮」的詞彙,例如「Re-tweet」(微博轉發)及「Cyberbullying」(網絡欺凌)等。此舉令不少人不滿,特別是我們這聽「卡式帶」長大的一族。

八、九十年代是錄音帶的黃金年代,除了買「原裝帶」外,為了自製「精選帶」,我們亦會購買不少空白錄音帶。雖然勉強也可叫「老翻」,但我們對這「老翻帶」也相當有研究。就以當年最普遍的TDK錄音帶為例,最便宜的叫「D」(例如「D-90」),錄出來的雜音較多;上一級的叫「AD」,音色好一點;再高一級的叫二氧化鉻帶(CrO2),例如「SA」及「SA-X」系列,雜音少、音質佳;還有一款最高層次的叫「Metal帶」,例如「MA」系列,錄出來的音樂很接近唱片質素。但一盒「Metal帶」動輒要三、四十元,所以我們這些窮學生很少會採用。

錄音帶的好處是可以隨時翻錄,即使是「原裝帶」,只要在盒帶上方的那個小洞上蓋一張小膠紙,那盒錄音帶便可以「循環再用」。不過,這亦是錄音帶的缺點。筆者家中那盒珍貴的「Monica」卡式帶,便不幸地錄下了當年筆者和弟弟演唱《H2O》的「精彩片段」。

錄音帶見證着全球音樂市場最蓬勃的歲月,當時,每年竟然可以賣出超過4億盒「原裝帶」,而去年,只賣出了二萬二千盒。今天生於網絡年代的一群,大概沒有太多人知道錄音帶為何物,牛津字典要將它踢出局,也不無道理。只是,錄音帶在我們這群人中,永遠也佔着一個無可比擬的地位。

導演及電台主持

劉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