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春運」高峰期幾天前開始,這是內地的大新聞,各個機關嚴陣以待,報紙頭版報道,反而香港的傳媒只當作小新聞處理,頂多說說如何「一票難求」,哪些車站大排長龍,哪條路線有事故等。
香港人漠不關心也不難理解。香港地小,即使要從最東南的小西灣,返回最西北的天水圍的家,也不出兩個小時的車程。但更難令香港人體會到的,是「離鄉別井」這四字。在「春運」裏奔波的人,大都是因為家鄉貧困,被迫要到城市謀生,與親人分離。他們不是「被派到外地公幹」,住豪華宿舍,有「交通津貼」;更不是那些「富二代」,拿着幾張無上限的信用卡到海外留學,趁着假期便坐飛機「回家度假」。他們為生計流落異鄉,平時辛勞工作,節衣縮食,一年當中最期待的就是春節來臨,可以回鄉與妻兒團聚,又可以親口慰問一下雙親。所以,即使國家不斷炫耀高鐵網絡如何發達,但高昂的票價,又有幾多民工可負擔得起?付得起的,也寧願省下來,留給家中的爸媽度歲。
於是他們只好挽着大袋小袋,在車站裏輪通宵,好不容易爭到了一票,又要擔心天氣影響班次;終於可以躋身在侷促的車廂裏,然而,這才是開始,回家的路又遠又長,但也充滿期待和思念。最後歷盡艱巨,走了不知幾多里路,才能返回老家,好好享受那難能可貴的天倫之樂。「春運」愈澎湃,代表要離鄉別井的人愈多,新聞片裏一張又一張焦急的面孔,背後都可能有一個無奈的故事。身在福中的香港人,又豈能感受和理解?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