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談達人:過猶不及

最能表現孔子中庸思想的故事,莫過於「過猶不及」。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比較賢能?」孔子說:「子張做事過頭了一些,而子夏做事又稍嫌不足一點。」子貢就說:「那麼就是子張強一些了。」孔子回答說:「太過和不及同樣不好。」孔子又對眾多弟子說:「曾參的個性遲鈍,子張的志向過高而流於偏激,子路的性子太剛猛,顏淵是比較有希望能成就的,只是常困於貧窮!子貢不安於命而做生意,卻能每次猜中物價的漲跌,而賺了大錢。」由此可見,中庸最好的境界,就是不走極端,而取其中道。

有些人比較內向,俗話說是「鵪鶉」,做事畏首畏尾,事事問清問楚,毫無自信,怕孭鑊,怕出錯,怎知愈是害怕,就愈容易出錯。而且,過分內向的性格,平凡淡然得令人遺忘「他們」的存在。

反之,另一種是外向進取型,常常自以為天下無敵,其實有心無力……仲差過半桶水,只得面嗰「浸 」。這種人口水多過浪花,簡單事情複雜化,煎隻雞蛋都可以吹到難度達9.9級,唔知道仲以為喺度整緊原子彈添!近期,我不幸遇上一個。幸好,這天下無敵很快便自行引退,但遺下的爛攤子卻讓我們傷透腦筋……

唉!過猶不及,還是中庸最好。

註冊女中醫

譚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