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胃部偶感不適不是新鮮事,可是當情形持續惡化,並出現火燒心、胃酸上湧等情況,很可能是患上胃酸倒流。有腸胃專科醫生指出,胃酸倒流能導致食道損爛、發炎,長期更可能釀成食道癌。
連接下食道與胃部的括約肌,有阻隔胃內分泌和食物倒流回食道的作用,然而當括約肌受到各種影響而變得鬆弛,於是喪失阻隔功能,每當胃酸湧上食道時就會破壞食道內壁,令患者產生胸口灼痛、吞嚥困難的情況。胃酸倒流能引致食道收窄、損爛及發炎,長期更有機會演變成巴洛氏食道症,導致食道癌。
仁安醫院腸胃肝臟中心總監暨腸胃肝臟專科醫生梁偉強表示:「胃酸倒流是一種生理性狀況,正常括約肌在進食時才會放鬆,讓食物進入胃部進行消化,不過當我們躺着時亦會自然放鬆,因此幾乎任何人都會發生,所以偶然才出現一次的不算有病,但是當酸水上湧的情況愈趨頻密,甚至有胸口灼熱疼痛、食道燙傷的病徵,就可視作病態的胃酸倒流。」
與外國相比,亞洲人較少患上胃酸倒流,但根據過去10多年的觀察,亞洲地區的患者持續上升,更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肥胖更是發病的主要因素,梁醫生解釋,城市人普遍傾向高脂飲食,又缺乏運動,產生過重或肥胖問題,而當中不少人士都有暴飲暴食的傾向,因而容易令括約肌鬆弛,形成胃酸倒流。
其次,幽門螺旋菌的下降亦有影響,梁醫生說:「雖然生存於胃部的幽門螺旋菌可導致胃部不適,但它可說是天然的胃酸抑制劑,能降低胃酸分泌,不過隨着本港衞生環境好轉,令患者持續減少,倒過來增加胃酸倒流的機會。」另外,如先天患有裂孔疝、長期服藥者,或經常飲用茶類、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品的人士,都較易有括約肌鬆弛的情況。
由於患病初期未必會有病徵,所以大家不妨定期照胃鏡監察情況,檢查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如有問題,患者將進一步接受治療。其中最普遍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服食「質子泵抑制劑」,梁醫生說:「大部分病人服藥後,短時間內病徵明顯減退,甚至痊愈,但嚴重者或需長期服藥控制病情;此藥安全性甚高,長期服用也可以,唯一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就是影響鈣質吸收,要作額外補充。」
如想省卻麻煩,亦可考慮接受手術,例如「腹腔鏡胃底摺疊術」、「射頻消融術」去收窄括約肌,以減少胃酸倒流次數,可是此類手術未必能作一次性徹底根治,長遠仍有復發的可能。故此最理想的還是從生活習慣着手改善:「患者必須控制體重,以及戒吃消夜,並謹記在睡前3小時停止進食。」
飲食習慣還牽涉腸道健康,香港浸信會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林端至表示,在城市生活很容易患上「腸易激綜合症」,相信主要由於腸胃不正常蠕動或腸胃神經系統過度敏感所致。假如你在一個月內,有3天感到肚子不舒服,如肚痛、肚脹、肚子不適但如廁後回復良好狀態,以及大便改變,即便秘、大便次數有異、大便質地變異等問題,就算是患病了。
林醫生又指,患者因為身體不適,難免帶來情緒困擾,情況惡化更可能導致抑鬱、焦慮等情緒病。雖然此病不能根治,但有需要時醫生會處方止屙藥、纖維素、止痛或止嘔等藥物。不過,保持開朗與良好人際關係對病情有莫大幫助,同時健康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正常作息亦有益健康。
撰文:英美茵
鳴謝:仁安醫院腸胃肝臟中心總監暨腸胃肝臟專科醫生梁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