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流浪貓主人藉收養學修養

小記一向對領養動物人士心存好感,原來他們的善心不但令流浪動物受益,領養者本身也能在動物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新書《我跟流浪貓學到的16堂課》作者張婉雯,7年前開始收養流浪貓,但她沒有以貓咪恩人自居,反而覺得是小動物幫助她認識自己,並啟發她思考人、動物與社會的關係。

由憐生愛蝸居變貓竇

「LaLa是我第一隻飼養的貓咪,是朋友轉送的,養了大半年,見牠生活苦悶,於是登入網上的貓兒領養區,為牠找一個玩伴,必必就是這樣成為我家的一分子。至於飼養了3年的浪浪,收養過程比較曲折。其實我和妹妹早已留意到浪浪經常在我家樓下的巴士站出沒,但見牠已適應流浪生活,又不時有人好心餵飼,所以當初沒有打算改變牠的生活模式,只是每日探望一下。直至3年前某一天,浪浪被一群狗隻襲擊,幸得途人出手驅趕狗隻,但已有人通知漁護署人員來帶走牠。由於當局會將無人認領的流浪貓作人道毀滅,於是決定帶浪浪回家。」

低調行動免貓狗惹禍

後來婉雯帶浪浪到醫務所做Body Check,才發現牠患有後天免疫力缺乏症(SIVE),雖然這種病不會傳染給人類,但不少主人都會因此遺棄牠們。「其實人與動物是坐在同一條船上,牠們的遭遇,是人類社會的寫照,當社會不再有遺棄、虐待貓狗的個案,才意味着我們居住在一個真正有愛心的社會。」

婉雯坦言,幫助貓咪的經歷帶給她不少得着,甚至體會到「愛你變成害你」只是一線之差。「幾年前起,我發現工作地點附近有流浪貓出沒,而且有一班熱心的同事照顧牠們,於是大家一起夾錢成立貓基金,作為購買食糧、杜蟲藥等開支。我們一班義工每次出動照顧流浪貓,無不小心翼翼,盡量保持低調,甚至等到入夜才捉牠們去做絕育手術,全因不想讓牠們的蹤影曝光,以免招惹一些不喜歡貓咪的人,可惜最終仍有貓咪慘遭不幸……」婉雯嘆息一件正面的事得不到社會應有的回應,還要「收收埋埋」,十分諷刺!

動物世界也有貧富懸殊

叫婉雯最氣結的,是地球本來有動物存在,現在卻一定要成為人類的寵物,才能在這城市生存。她說:「若流浪貓狗被帶到漁護署4天,沒人認領的話就會被人道毀滅,我覺得動物有自己的世界,毋須有主人,也不必要與人類同住。眼見有些貓狗可以穿靚衫、染髮、做SPA,過着富泰生活,另一邊廂卻有一些貓狗要流落街頭,甚至遭人毒殺鞭打,不正反映了社會貧富懸殊的問題嗎?」

人類與動物的生活息息相關,若動物處境差劣,人的生活質素也不會好到哪裏去,故婉雯現時會到不同機構演講,讓大家知道幫助動物的同時,牠們亦幫助我們更了解這個世界和自己。婉雯認為,人並非存心與動物過不去,只是對自己沒有足夠的反省。你有嗎?

為流浪貓動筆

在張婉雯眼中,流浪貓是好友、老師混合體,並激發她執筆寫下16個單元小故事,當中涉及的課題包括流浪貓與今日香港的發展、如何「重拾人性」、人和流浪貓的關係等,絕對有可讀性。

婉雯Profile

寫作人,動物權益團體「動物地球幹事」,著有《甜蜜蜜》、《非典型生活管理》、《極點》等。

撰文:司徒德琳

部分攝影:張群生

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