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肛門生瘡可大可小,若處理不當可引致發炎,形成肛門瘺管,由直腸滲出血水或糞便。有外科醫生稱,曾有病人的肛門膿瘡直徑達十二厘米,引發複雜性肛瘺,須住院大半年放膿及開刀治療。他呼籲肛門有腫塊或疼痛不適者,及早求診,而多吃蔬果及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可預防肛瘺。 記者:邵思顏
外科專科醫生丘章新解釋,距離肛門口約一點五厘米處的肛門腺體,若受細菌感染引致發炎,會形成膿瘡。膿瘡一般直徑為三至四厘米,最大曾大如拳頭,長達十二厘米。膿瘡受壓破裂,部分或須割開引流膿液,改善發炎後,有些會結痂,但發炎的腺體亦有一至四成機會發展成瘺管。管道的內口連接肛門直腸,外口則在肛門附近皮膚,外口間歇性滲出小量血水或糞便,形成「老鼠偷糞」的肛瘺現象。
尷尬不求醫 膿瘡發炎
他稱,瘺管男患者較女患者多一倍,患者一般為卅歲以上,近百分之百患者均試過肛門生瘡。病徵包括患者肛門變硬或疼痛,膿瘡久久不愈,內褲不時滲出臭水、膿液或血水,影響日常生活。
由於男士多因尷尬久不求醫,令膿瘡重複性發炎形成複雜性瘺管,管道猶如迷宮。他說,若瘺管多於一條管道或內開口橫跨、甚至高於肛門括約肌,即屬複雜性肛瘺,須以導管引流糞便及進行手術,「最多見過七、八條管道,要醫幾年。」
丘指,以手術切開及清洗瘺管,讓其自然愈合才能根治,若影響括約肌,可令患者失禁。目前有不必開刀的填補法適合簡單瘺管,惟部分病人最終或需開刀。
要預防此症,他建議市民進食充足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養成良好排便習慣,而戒煙有利傷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