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逾年,重創經濟,影響各行各業,企業紛紛裁員、減薪或放無薪假,打工仔成了無辜的受害者,心情與生活大受影響。加上今年股市好景不常,炒股搵快錢門路不通,面對各種財務困境該如何自處?
有招聘平台於今年3月透過調查發現,打工仔薪酬狀況持續去年的跌勢,僅三分之一受訪僱員今年獲加薪,平均人工加幅僅0.4%,創2008年以來新低。有55%打工仔需要凍薪,較去年增加15%,更有11%表示減薪,其中旅遊、零售及餐飲業首當其衝。
有專家表示,「轉型」將是今年職場的重點關鍵字,打工仔若想做到與時並進,實在需要轉型。無論是否留守本業,本身在一些領域具深厚知識和專業能力,及擁有跨領域知識與才能的「T型人才」,將會愈來愈受僱主歡迎。打工仔要保持競爭力,需從各方面裝備好自己,例如現時有很多網上進修課程均有提供證書,適合自我增值。
雖然大部分公司已縮減人手及暫停招聘,另有很多公司即使員工離職,亦不會重新補充,但某些行業因疫情關係,反而需要增加人手,甚至特地開設新職位,員工在加薪方面亦享有更大話語權。
這些「有危就有機」的工種,都與數碼轉型密不可分。例如對管理網購平台有經驗的人才、軟件開發專才,以及一些周邊工種,如服務營運都十分吃香。另外,醫療行業如醫療設備公司、藥廠等,因有大量需求及渴求人才,所以員工順理成章在「疫」市加薪,而且疫情後這些行業料需求不會大減,未來加薪幅度相對穩定。
根據個人信貸數據庫環聯早前公布的調查報告,78%香港受訪者表示家庭收入受到疫情的負面影響,對比上一輪調查,有家庭成員失業的受訪者由13%增至27%,16%的受訪者有家人被要求放無薪假。
為了應對經濟逆境,香港的消費者削減了家庭預算,在家庭收入減少的受訪者中,有66%縮減非必要開支,包括限制出外用餐的支出及減少娛樂消費。29%的受訪者減少或取消訂閱和會籍,亦有28%的人減少數碼服務的開支。
展望未來,52%受訪者預計會減少個人非必要開支,其中49%表示會在未來3個月內減少購買家庭電器、汽車等高價商品,正在面臨工作危機的打工仔可作參考,預留一些現金應急。
疫情期間為了避免失業的風險,尤其已停薪、減薪的打工仔更應該想辦法開拓第二收入來源。
此外,疫情促使更多企業採取在家工作的政策,打工仔可以活用節省下來的通勤時間賺取更多的錢,譬如善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在公餘時間接兼職,例如比較熱門的外賣速遞員、網召程式司機和補習老師等,這些工種往往供不應求,不愁無飯開。
除了靠兼職增加收入外,很多人也喜歡經營自己的生意,尤其在這個網絡盛行的年代,只要拿起手機就能賺錢,擅長創作又喜歡表演的話,可以嘗試拍片當網紅,而想當老闆又不夠資金,可以嘗試開設網店。
環聯的調查發現,受訪者憂慮無法償還貸款比率增加,高達72%的人擔心無力繳付帳單或償還貸款。截至今年3月,受到負面影響的消費者中,有42%認為未來4個星期內將無法繳付帳單或償還貸款。
被問及如何在極端困難時期支付帳單和償還貸款時,44%受訪者選擇動用儲蓄,調查進一步發現,23%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曾獲延期償還、寬限處理或還款假期等紓困安排。當中超過7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通融期結束前已做好財政準備應對,並表示未來3個月的家庭支出將保持常態,反映出他們財政的穩定。
本身有家庭、供樓負擔的打工仔面對失業、減薪時,其重擔自然更大,若付不起供樓費用,物業隨時變銀主盤!去年開始多間銀行推出「還息不還本計劃」,現時計劃將延長至2021年10月。「還息不還本」等於向銀行多借半年至一年錢,供款人只需付利息。若身處行業沒有因疫情而影響收入,就不適合申請,因為延期供本是要額外付出數萬以至數十萬元的利息支出,視乎計劃期間尚欠本金而定。而且建議在任何時候,應預留3至6個月的生活開支預備金。
銀行提供免息免供的「還款假期」並非必然,當中涉及不少推廣條款,譬如部分計劃在還款假期內一筆過歸還本金,就可以免息,雖等同無成本獲得短期資金,但務必確保可在「假期」完結前還清,更要注意當中會否涉及手續費。
另外,信用卡的「還款假期」未償還卡數會照計利息,只是免收遲還款手續費,如獲發卡機構提供「還款假期」,最好先看清楚條款,以免平白付出利息。
對於早已負債纍纍的人,不是因為疫情收入波動而一時周轉不靈,建議不要利用有「還款假期」的私人貸款「數冚數」,不然債項會愈滾愈大,信貸評級亦會愈來愈低,此時應考慮申請結餘轉戶節省利息。部分銀行或財務公司批出結餘轉戶貸款之後,會要求取消其他財務機構的信用卡或貸款戶口,並限制了批出的資金用途,助本身理財紀律欠佳的人集中處理債務之餘,亦可避免他們再欠下新債。
疫情下近一半打工仔對就業前景表示不甚樂觀,招聘平台的調查同時發現,30歲或以下受訪者的就業情況較少受環球疫情引致市場波動等宏觀因素影響。職齡分別3至5年及6至10年的打工仔在轉行時有較好的「錢途」,相反,年資超過10年的,逾六成在轉行後需要減薪。
很多準備退休的人士在疫情期間因擔心被解僱而擱置投資,避免經濟上的損失。德州資深理財策劃師Harold Evensky去年在疫情爆發初期就表示,短期而言,雖然把投資全部變現固然會讓人感到比較安心,但長期來看,退休人士還是需要妥善規劃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組合,保留增長空間。
他表示,想在安心感與獲利空間中找到平衡,建議退休人士可以先計算自己一年的生活開支,加上可預視的支出,例如兒孫的學費等,得到概括數字後,先把這些錢保留,其他存款則可分配在投資上。這樣不只能負擔短期內的花費,也能保留長期投資的獲利機會。
外媒也持有一樣的觀點,報道指出,一般上班族最好保留可應付3至6個月開支的現金,以應付各種突發狀況;而退休者則應準備可應付2至3年開銷的現金。倘若這筆錢齊全的話,就不需要在市況波動時將股票沽出,不管疫情期間的跌幅有多大,假如投資者不做買賣,實質上不會受影響,而且根據以往經驗,市況最終還是會回穩。
疫情之下,當理財出現問題,銀行、保險職員通常能提供諮詢服務,為客戶度身訂造解決方案。
不過,有專家特別提醒,在市況混亂的時間,有些從業員會為跑數或賺取佣金,趁機向客戶推銷一些根本不需要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應該具有判斷能力。
而基本的判斷方法,可先了解對方的職務和工作性質,當對方只靠銷售金融商品來賺錢,恐怕就有「為推銷而推銷」之嫌,並不是切合投資者本身的需要。
還有更簡單的做法是,若身邊有可靠的朋友從事理財相關工作,便可直接諮詢他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