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投資前須注意3大心魔

港股有波幅無升幅,股民可能會有「隻嘢我一買就跌,一放就升,餐餐都係咁」之類慨嘆,可是在各國大開水喉下,難免又心癢癢想趁現在撈底。專研行為金融學的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蔡達銘接受本報訪問時提醒,入市前必先認識自己3大與生俱來的心魔,學會與其共存。

需理性分析 忌固執己見

所謂心魔,首先就是學界很有名的「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蔡達銘指,這個現象簡單而言就是贏少許便沽貨止賺,沒有再仔細想想某隻股票是否有更長遠前景值得繼續持有,「理性分析應該是想長遠,而不是停留在買入那一刻的狀況」,但當蝕錢時卻老是「磨爛蓆」不願止蝕,長遠如是就輸錢多過贏錢。

與之相關的第二個心魔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即股價走勢符合自己一時判斷後便固執己見,思想定格,沒有考慮新的消息調整策略,「例如一間公司表現一向普通,某天卻公布業績明顯好了,這個時候投資者就傾向忽略其基本面真的有持續好轉的可能」。反過來說,「當股票出現基本面扭轉的壞消息卻竟然選擇忽略,只聽自己喜歡聽的東西」。

蔡達銘續說,另一個普通投資者常有的弱點是注意力有限(Limited Attention)。資訊一直在市場,猶如一街都是銀紙待人檢起,可是一般人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總是只分析當下見到的某些搶眼訊息就算,白白錯過賺錢機會。他坦言,上述心理缺點是與生俱來,很難克服,因為人類思考始終不是電腦運算般那麼機械化和程式化,而每日股價波動更會放大這些弱點。

專注長線 買被動型ETF

市場上無疑總有一些人能在短時間內賺大錢,股民「聞見隔籬飯香」便會躍躍欲試,他提醒,一般人在獲取和消化資訊上難與專業人士比擬,而後者甚至花錢開發人工智能(AI)交易系統。股民若要取得較佳投資成績,首先要專注長線,切忌過度自信,應分散風險,除了增強交易紀律外,另一可取方法是把投資交給專業機構,或買入追蹤主要股指的被動型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而股市長遠會上升,這樣也有望實現讓財富增值。

巧合的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Thaler)在其著作《不當行為》(Misbehaving)中也說,「如果我們愈常檢視投資組合回報,就會愈益不願承擔風險……若有人請我提供投資建議,我會叫他們買股票為主的分散式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