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特朗普3年前向中國發動貿易戰,以為很容易勝出,詎料傷敵未見一千,自身已損八百,連美國財長耶倫也坦承,美國消費者成為關稅受害者。前朝我行我素的「特式」反華路線行不通,現任總統拜登索性改行聯盟策略,近期更見策略調整,不處處硬碰,而是打游擊。凡此種種,雖證明今時今日中國非等閒之輩,容不得美國以霸權粗暴欺凌,但要應對美國耍陰招也不容易!
隨着中國經濟發展神速,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了可挑戰美國霸主地位的階段。特朗普心裏不是味兒,上任後翌年高舉反華大旗,包括對華商品徵收關稅,到了末期又瘋狂地斷供高端晶片,禁與黑名單中企的商業往來等。然而,即使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至今已逾年半,美國貿易赤字並未因此縮減,反而美國消費者繼續採購更多中國製成品,在疫下雙邊貿易需求皆旺盛,彷彿從未打過貿易戰,印證中國產業及供應鏈地位牢不可破,美國的替代選擇近乎沒有。
說到底,「特式」貿戰失敗,在於特朗普盲衝,不惜一切代價遏華,從無充分評估中國經濟實力,徹底低估了美國乃至全球在製造業供應鏈上對中國的依賴。結果開徵高關稅,變相由美國消費者承擔;打擊中國供應鏈,就由全球製造業包括汽車和智能手機廠商來「埋單」,當中不少是美國有份持股的企業。如此搬石砸腳,致使美國商界發功,在去年的大選送走特朗普,證明以霸權手段壓迫中國的代價實在太高,是不可持續。
事實上,中國在貿易量、消費增長、產業鏈、電子商貿和央行數碼貨幣研發等方面都領先,全球是趨向增持人民幣,欲減持美元的央行反而增加,展示中國軟硬實力俱備。拜登政府上台後,雖然看似繼續強硬對華,但疫情持續肆虐,最近也轉而審視關稅需否存在,亦檢討了本土經濟不足,美國副國務卿快訪華,相信將為對華戰略揭新頁。
當然,這並不意味中國可鬆一口氣,皆因有別於特朗普明刀明槍,拜登的競合策略難以應付。目前,在美國的盟友中,加拿大、澳洲及日本可謂反華「鐵粉」;歐盟雖說不上「忠誠」,但「一哥」德國政府換屆在即,繼任人是誰將可令局勢一夜變天。
此外,美國一方面設法讓自身具競爭力的項目變得更強,尤其科技與金融,務求中國無法超越,另方面在兩者存在競爭的地方會加大力度制華。至於無傷大雅的低端製成品可照買中國貨,以美國人利益為大前提,這是「拜」、「特」對華策略的最大分別。美國知道規模較小的東盟諸國怯於中國之威,在經濟上不敢貿然歸美,故拜登政府一於搞軍事挑釁,南海和台海成為高危地。
面對外部環境嚴峻,中國製造業升級得靠自己,奈何欲速則不達;人口龐大兼高齡化,內部結構問題會更多更複雜。故「特式」反華路線終場不足喜,中國反須及早小心部署應對「拜登競合」路線所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