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謀收水 投資點轉陣?

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脹升溫,為央行未來收緊貨幣政策埋下伏線,資產市場勢更趨波動。普羅大眾除了要面對物價上漲、人工愈發不見使外,亦要慎防投資遭殃、身家貶值。

澳將減買債 美或提早加息

各國為應對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一年多以來維持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後遺症是面臨的通脹壓力有增無減。何時開始「收水」應對通脹,各有不同看法。其中,儘管澳洲央行預料2024年前不會加息,維持基準利率在0.1厘歷史低位,並宣布延長量化寬鬆(QE)措施,但會在9月起把目前每周50億澳元的買債規模,縮減至每周40億澳元,似在為未來收水先試市場水溫。

市場亦正推測美國聯儲局何時會縮減QE規模。聯儲局6月議息後釋放提前到2023年加息信號,會議紀錄亦顯示,官員們預計討論縮減QE門檻上取得進展。投資者將繼續聚焦7月底進行的聯儲局議息會議,以及8月下旬舉行的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因屆時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有機會透露收緊QE計劃的線索。

事實上,加拿大、新西蘭和英國等早已發出收緊貨幣政策的信號,新興市場國家如巴西、俄羅斯、墨西哥等更已採取加息措施應對通脹風險。儘管投資者對歐洲通脹的憂慮加劇,歐洲央行反而繼續堅持鴿派立場,進一步擴大QE,增加買債規模,藉以支持歐元區流動性和經濟復甦。

內地貨幣政策「有保有壓」

中國方面,人民銀行於今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一萬億元人民幣。人行指去年應對疫情時堅持實施正常貨幣政策,今年上半年已基本回到疫前常態,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後的常規操作。連同6月新增貸款2.12萬億元人民幣高於預期,有分析指中央在幣策調控上「有保有壓」,一方面為抑制商品價格防止通脹過熱,另一方面為緩解企業債務危機,透過降準等措施維持資金流動性和經濟活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