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重奪華歡心 滙控亞洲市場陷困

滙豐控股(00005)暫且擺脫去年9月因可能被中國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時跌穿28元「世紀供股價」的頹勢,可是與中方關係的陰霾仍存,據報9家國企縮減甚至終止與滙控的業務來往,其專責國企的債券部門亦接連有要員跳船,可見滙控透過亞洲市場重振「獅王」增長的願景挑戰重重。

滙控進入多事之秋,始於集團被指向美國政府提交華為「太子女」孟晚舟相關的資料,捲入中美對壘,近期香港政局發展更加深了滙控「兩面不是人」的痛苦,因此廖宜建和Surendra Rosha月初接任滙豐亞太區行政總裁之前,市場甚為關注究竟誰能接替王冬勝出任該職,因為王氏被指在滙控修補與中國關係上扮演重要角色。

承銷中資美元債市佔跌

然而,外媒最新消息指,滙控投行部門來自內地企業的邀約愈來愈少,一些國企原本決定由滙控處理的交易也出現「褪軚」的情況,巨型央企寶武鋼鐵集團甚至將滙控列入「黑名單」。

滙控發言人表明,不同意外媒上述關於其與客戶關係的形容,惟另外再有消息人士指,滙控專責為投資級別內地企業發債的兩名董事總經理級人物——John Hai和Jiang Song,已於過去幾星期內相繼跳槽,前者更加是滙控中國債券資本市場(DCM)主管。網上資料顯示,北大碩士出身的John Hai有3年「在中央政府工作的經驗」,並從事DCM長達15年。

事實上,滙控近年在中資企業發行高級別美元債的份額節節下跌,排名的跌勢更是「斷崖式」,原本去年還是榜眼,詎料今年上半年連十甲也未能躋身。John Hai和Jiang Song所領導的部門主要業務之一就是為國企在債券市場集資,因此消息似乎進一步印證在中美當前格局下,滙控在內地從事集資生意未如人意,更甚的是,原來他們還有兩名同事遞信辭職,換言之,這個由12人組成的部門轉眼間已有三分之一人掛冠而去。

滙控發言人指,中國是集團債券生意至關重要的一環,並會繼續投資內地業務,又謂DCM業務近日不俗,尤其是面向金融機構集團(FIG)、高息債和公共部門,「對於自己照顧中國客戶金融和銀行服務需要的能力有信心且感樂觀」。

股價短線料難重上50關

反映滙控前景的股價上月底觸及50元關口後便「發軟蹄」,本月一直低於該水平,周二收報45.25元,跌1.41%,為兩個月新低。

大華繼顯執行董事梁偉源評論,滙控於45元以下有中長線的吸納價值,因公司出售美國和法國零售銀行業務後,盈利能力會逐漸改善,且派息有望回升,問題是當前市場流動性極充裕,以致美國10年期債息回落,故銀行息差改善的憧憬距離實現尚遠,加上滙控在內地的理財業務不見得有明顯優勢,作為盈利支柱的亞太業務要再上一層樓挑戰不小,股價短線難望再上或企穩50元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