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為抗通脹,近日頻打壓鋼材原料鐵礦石價格,惟最多只能影響內地期貨市場,其於國際價格仍高企,在新加坡交易的鐵礦石期貨於每噸200美元徘徊。有分析指,這是由於全球3大鐵礦石供應商、負責編制指數的公司等均具美資背景,中國根本無法多加干預。
中國是最大鐵礦石進口國,進口量佔全球約四分之三,由於依賴進口,國際價格反而主導內地市場。即使過去一段時間,內地試圖透過查處炒賣、管理大宗商品庫存等手段讓市場降溫,但始終難以奏效。此外,於中澳貿易爭端期間,其他澳洲商品價格紛紛受挫,鐵礦石出口價卻依然堅挺。
誠然,全球鐵礦石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少數經濟體手上,單計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3大礦商就幾乎壟斷世界供應。美資大行摩通、大摩、高盛及花旗等,直接或間接持有這3家公司大量股份,包括力拓約46%股權、必和必拓及淡水河谷44%及38%股權。此情況下,全球供應遭美國掌控。
中國自2005年起加入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當時的貿易主要採用「長約機制」,即需求方會與礦業巨頭談判,擬定合約價格,並按照擬議的數目進行採購。惟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使當時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鐵礦石價格亦跌穿合約價,大量中國廠商違約停止收貨,改從現貨市場買入更便宜的鐵礦石,引發礦商不滿。
此後,礦業巨頭捨棄「長約機制」,改為更靈活的「季度定價」機制,使鐵礦石指數定價成為市場普遍接受的基準,主流指數分別是普氏指數、TSI指數和MBIO指數。最常用的普氏指數,由普氏能源負責編制,背後也是華爾街話事。再者,多數交易使用美元計價和結算,使中國無法施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