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6月,2021年已過近半。回顧今年初以來,全球經濟復甦成為環球股市主旋律,加上去年開始環球央行放水助力經濟反彈,資金氾濫之下,推動今年初以來環球股市總體表現理想。若從不同地區的市場表現作出分析,或者可從中找出下半年港股市場走勢的一些啟示。
環球來看,今年1至5月份,美國、歐洲、亞洲等主要股票市場均表現出全面升勢。美股道指、標普500指數均累計約有12%升幅,而納指則相對遜色,但亦有約4%的升幅;至於歐洲3大股市,則錄得9至16%升幅;亞洲方面,台灣及南韓股市期內分別累升16%及12%,日本則升約6%。內地A股表現相對落後,期內滬綜指僅錄得約4%升幅,深成指升幅不足4%。
再看港股市場,1至5月份恒指升幅為7%,在上述市場表現相對靠後。從環球市況來看,港股升幅落後的一個較為重要因素,是受到內地股市表現拖累。
如果進一步對港股不同板塊拆解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港股表現不及外圍股市的更大一個原因是科技股低迷,期內恒生科技指數錄得近4%的跌幅,與上述環球市況表現可謂格格不入。
更為誇張的是,今年首5個月恒指科技指數最高曾錄得超過三成升幅,而最後卻倒跌近4%。事實上,隨着近年恒指公司對恒指進行一系列改革,新興經濟股份佔恒指比例愈來愈重,現時單單「ATM」──阿里巴巴(09988)、騰訊控股(00700)、美團(03690)3隻股份於恒指的權重在最新季檢結果本周生效之前已經接近20%。由此可見,科技指數由三成升幅至倒跌4%之間,對恒指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全球經濟復甦,帶來未來加息及通脹預期,導致科技股或者高估值股份下跌。這個看法固然沒有錯,但若以1至5月份全球市況來看,這並不是事實的全部,僅僅這個因素解釋不了為何美國科技股仍能大幅跑贏本港科技股的原因。即使現在看,美國微軟、蘋果公司(Apple Inc.)等科技股龍頭仍基本處於歷史高位附近,但回顧港股的「ATM」,則仍與高位相距甚遠。
筆者認為,內地對新興經濟股份的金融產品監管、反壟斷監管,是導致本港科技股走勢落後的重要原因。若從基本面來看,今年首季,本港大型科技股的業績表現,其實大致與美國大型科技股相若。
如果內地監管風暴在下半年逐步淡卻,或逐步被市場適應,那麼科技股有望在基本因素支持下,出現追落後情況。屆時,恒指比重較高的科技股反而再度成為推動大市向上的動力。
(作者為註冊持牌代表,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光大新鴻基證券策略師 伍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