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地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制訂實施基礎研究10年行動方案,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於「十四五」(第14個5年)規劃指出,晶片工藝要有突破,直至2025年,將投資1.4萬億美元(約9.5萬億元人民幣)支持國產半導體。
值得留意的是,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早前主持召開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會議專題討論面向「後摩爾時代」的半導體潛在顛覆性技術。外界認為由如此高級的官員帶頭討論技術性的題目,顯示官方急於突破美國對內地半導體技術上的封鎖。
摩爾定律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提出,內容為半導體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之後周期縮短到18個月,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惟由於矽晶圓已逼近物理和經濟成本上的極限,各界紛預測摩爾定律在不久的將來會失效,半導體工藝升級帶來的計算性能提升不能再像以前那麼快,每一代製程工藝研發和成熟的所需時間將愈來愈長,因此出現「後摩爾時代」概念,也是內地「追落後」的重大機遇。
事實上,內地除在半導體產業鏈上被美國「卡脖子」外,目前更受制於美國聯盟的威脅。外媒報道,中美由5G到晶片製造等關鍵技術上愈鬥愈激,戰線已擴至非洲!埃塞俄比亞官方上周六宣布,由英國Vodafone主導的一批電訊公司,取得該國5G無線網絡建議的招標,而Vodafone從美國金融機構取得數十億美元的財務支持,成功擊退了具中資支持的南非MTN電訊集團。分析指,這是一場具地緣意義的電訊投標,反映美國聯盟略勝一籌。
誠然,內地在自研晶片上也困阻重重。內媒披露,繼去年武漢弘芯「千億爛尾」後,總投資額達598億元人民幣的濟南泉芯也爆發「爛尾」,4月突然宣布全體員工暫停出糧。報道指出,泉芯400多名員工中,有180名是從台灣挖角的台籍工程師,其平均月薪約在5萬至10萬元人民幣之間。
據報,2019年1月成立的泉芯被列為山東重點項目,國資委為泉芯已斥逾5億元人民幣,並採購大量半導體設備,包括3台艾司摩爾(ASML)光刻機,據悉,該等光刻機索價大約1.33億元人民幣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