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Campus:投資抗通脹 邊瓣最值博?

萬物齊漲的通脹風暴殺到,消費者購買力減少之餘,投資者身家亦會縮水。在銀行存款息率長期「似有還無」下,儲蓄只會繼續不敵通脹,轉去投資可抵禦通脹的資產也許是唯一出路。

往績顯示,通脹會無聲無色令你的資產逐漸被蠶食。若然20年前你擁有100萬元,以香港年均通脹率1.8%為例,在不投資的情況下,現時這筆資金的購買力只剩約70萬元,亦即貶值了30%。

相反,如果大家進行了投資,爭取回報率高於平均通脹,便可以保持資產的購買力。

股票:長揸贏面大 資源類跑出

雖然股市短線波動,但長期而言能夠提供較大升值潛力,保護投資者的財富和購買力。資產管理公司施羅德表示,過去持續向上的低通脹環境對美國股票較為有利。統計顯示,美股有九成時間能在此情況下跑贏當地通脹,現時美國亦正處這情景。

買中電及港鐵 對沖加價

一般而言,適度通脹通常伴隨着經濟、企業利潤和股價的增長,因而利好股市。惟股票投資者也要提防,萬一經濟增長過熱,以及通脹過分升溫,整體股市表現將會受到拖累。再者,通脹環境下原材料價格高企,企業生產成本上漲,將會導致利潤率收縮,繼而抑制股價表現。

安柏環球投資總監梁偉民指,只要不是出現具破壞程度的惡性通脹,長線持有優質股票是較佳的抗通脹投資工具,因隨着物價上升,公司提升產品售價,邊際利潤率會增加。然而,若短線投資,要小心股市估值太高,隨之而來的調整風險不小。

一般而言,由於商品是通脹指數其中一個關鍵組成部分,當通脹上升時,資源股和能源股往往有較好表現,相關股份年內亦跑贏大市。他表示,商品價格上漲令通脹升溫,使商品股跑出,所以關鍵是留意未來還有甚麼因素驅動商品價格向上。投資者要提防經濟復甦帶來的商品需求,未必可在今年下半年持續急升,令商品股表現在年底前或存隱憂。

要抗通脹,部分投資者會從日常生活開支着手,如買入中電控股(00002)和港鐵公司(00066)股票,爭取對沖電費和交通費加價。

憂市況波動 不妨揀盈富

若然憂慮舊經濟股再度跑輸及想減少受個股波動影響,可投資於持股分散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如追蹤恒生指數表現的盈富基金(02800),便可安心地對抗通脹。資料顯示,持有盈富基金不少於10年,可跑贏香港通脹。

若然想進一步分散風險兼涉足業務遍及全球的跨國大企,買入追蹤標普500指數的SPDR標普500指數ETF(美股:SPY),便可一手掌握500家最大的美國上市公司。

債券:iBond回報超存息

固定收益債券被視為在通脹環境下遭殃的資產類別,因通脹下商品及服務價格上升,令只派發固定利息的債券吸引力降低。再者,債價在通脹環境有下跌風險,債券持有人若中途沽貨便要蒙受多一重損失。

美TIPS僅六成時間跑贏

然而,並不是所有債券都要避之則吉。美國抗通脹債券(TIPS)是一種可用於保護投資者免受通脹損害的債券。它由美國財政部發行,特點是本金會跟隨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調節,當通脹率上升,TIPS本金部分跟隨上升,派息也因而增加。

不過,要注意,施羅德統計發現,TIPS能夠成功跑贏通脹的時間只有63%,原因可能是持有期較短下,經通脹調整的實際孳息率波動會影響價格。再者,港人持有TIPS未必可完全對沖香港的通脹情況。

因此,持有香港政府發行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可能是最直接對抗香港通脹的方法。iBond年期為3年,每6個月派息一次,派息跟香港通脹率掛鈎,並設有保證利率,近一批的「保底息」為年息兩厘。儘管iBond最低兩厘年息高於近期香港通脹和銀行存息,但因透過一手市場認購獲分派數量不多,二手買入又存在溢價,投資者難以大量買入為整個投資組合抗通脹。

新一批iBond將於6月1日至11日接受認購,每手入場費一萬元。

物業:買樓雖保值 收租多顧慮

不少港人喜歡投資物業,一來租金收入普遍會跟隨通脹上升;二來在銀紙貶值大勢下實物資產具保值效用,而且物業的流動性低,業主普遍要長期坐貨,反而有利食盡樓市升浪,令最終賺取的利潤往往多於股票出出入入。

REITs入場門檻較低

然而,相對買股票的方便快捷,做「包租公」常要勞心勞力,兼牽涉多項使費,管理費、差餉、地租、稅項等均會削弱收租回報,還未計算敍做按揭涉及的利息開支。尋找好租客同樣不易,收租與物業維修等事宜亦有機會增添業主的煩惱。

更甚的是,萬一美國提早收水,觸發經濟和金融市場動盪,樓價也會受牽連。因此,部分人會選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以達致類似買樓收租保值的效果。

相比買樓要一擲千金,REITs的入場門檻較低,可透過股票戶口便捷買賣,投資風險亦相對分散。REITs持有的物業組合可以涵蓋商場、寫字樓、酒店、數據中心等,例如領展房產基金(00823)主要經營管理屋苑商場。REITs會把大部分收益分派予投資者,當通脹率上升,物業價值和租賃合約通常也會水漲船高,投資者可透過持有REITs對沖通脹影響。

商品:受制加息 黃金較輸蝕

黃金通常被認為可對沖通脹和貨幣貶值,惟其往績不算太理想。安柏環球投資總監梁偉民表示,國際金價與美國國債息率和美匯走勢的相關性,高於與通脹的關係。當通脹急劇升溫,金價有機會跟不上。再者,黃金是無息資產,在通脹率上升的時候,央行往往會加息,這會增加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降低了黃金的抗通脹能力。

反而,大宗商品作為通脹率的先行指標,特別在通脹率平均高於3%的情景下有較優秀表現。商品的範圍很廣,金屬、石油、牛肉、天然氣、穀物等也是,但涉及槓桿的商品期貨,投資風險也不小,投資前要先做足功課。

澳紐加元看高一線

梁氏補充,由於今次全球通脹由商品價格帶動,商品貨幣包括澳元、紐元和加元也會受惠向上。他預期美國直至明年上半年前,收水的機會不高,即使屆時啟動收水,美國債務和財赤高企仍是對美元的重大負面因素,美匯升幅不會太多,有利商品貨幣的後市表現。至於近期熱炒的虛擬貨幣,他認為投機味濃,不是抗通脹的選擇。

物價飛升:聯儲恐加快「收水」

美國財長耶倫近日表示,通脹不會構成美國經濟問題,又澄清自己沒有預測或建議加息。然而,隨着美國總統拜登提出數以萬億美元計支出計劃重振美國經濟,市場對環球通脹的憂慮日益增加。

船櫃皆缺 運費難降

疫情、海運、氣候等因素導致近月大宗商品價格急升,成為今次通脹重燃的主因。例如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棉花生產國印度,疫情失控衝擊全球棉花供應,帶動相關價格飆升,預計及後成衣也會跟着漲價,加大通脹壓力。

此外,去年第四季以來缺櫃情況持續,市場預計其後缺船情況也會加劇,海運市場缺口將帶動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創新高。雖然未來數年貨櫃海運的榮景可望延續,但同時預示通脹壓力正在升溫。

拉尼娜現象亦正在顛覆全球農產品市場,包括歐洲和美洲近日同樣面對旱情,降雨量較正常水平顯著減少,加重了各國政府對通脹的擔憂。

國際評級公司穆迪預計,美國通脹升溫將比聯儲局預期的要快得多,迫使局方加快「收水」;大行摩根士丹利預期美國通脹有機會在明年中升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