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組裝手機等EMS(電子專業製造服務)聞名的鴻海,一年收入比台積電更多,可是市值卻遠遠不及對方。不過,鴻海正密鑼緊鼓進軍電動車產業,股價近期打破過去3年來70至90元新台幣載浮載沉的窘況。
正如鴻海重要子企富智康集團(02038)於業績公告所說,現時手機製造業競爭激烈,訂單情況難料,激進定價常見,而客戶可能以不同理由改變EMS供應商的安排,範圍諸如產品需求變動、定價、付款條款等。該公司正積極為各類客戶開發物聯網、5G、汽車電子、健康電子等新產品及服務,並透過投資及併購加強EMS業務。
為何鴻海選擇進軍電動車?董事長劉揚偉早前接受台媒訪問時說,鴻海要大搞的下個產業必須符合3個條件︰產品總產值最少3萬億元新台幣、每年複合成長率達兩成、跟鴻海現有產品連結,而電動車恰好滿足。
鴻海去年底發布電動車開放平台MIH當天,劉揚偉揚言2025年要搶下全球10%、300萬輛的電動車市佔率。鴻海指,鑑於傳統汽車產業開發費用太高且為期長,現在集團開放技術規格,邀請各界夥伴加入,一同建構電動車軟體、硬體與零組件的生態系,方案包括客製化底盤,以及自駕車技術。
該平台傳於7月從鴻海獨立,或成立新的協會組織;日後亦可透過入股或交叉持股建立更深度的合作關係。而鴻海今年已與吉利汽車(00175)母公司吉利控股、拜騰、法拉第未來和Fisker等廠商簽約合作。
劉揚偉其後預告,將在今年第四季發表2至3款依照MIH開放平台設計的車款,又謂「到年中6月份之時,鴻海MIH的電動巴士大概就成形了」。
鴻海是否要「大撒幣」興建組車廠?劉揚偉說過今年將決定是要在墨西哥或美國威斯康辛州,成立第一座電動車廠,但也說過以現在汽車市場有充沛產能,「我不用跟人家拚建廠,我就拚設計、拚供應鏈、拚零組件」、「我們將建立我們的能力,使潛在的客戶放心,並把產品交給我們」。
市場相信,他的電動車大計會聚焦在供應鏈管理和整車組裝方案,廠房可用裕隆、吉利或拜騰的。鴻海勢將旗下子公司產品轉往更高毛利的車用領域,把多年來在資訊和通訊產業供應鏈管理上的經驗移植到電動車廠,也就是把拜騰和Fisker當成蘋果公司(Apple Inc.),不同之處是要掌握部件採購權,推出一個整體解決方案供客戶選擇,不是Apple全權管理產品零件採購那套,此乃讓鴻海毛利率返回一成目標的重要一環。
大和估計,鴻海與電動車公司合作相關的收入貢獻,要待明年或兩年後始能上升,現階段主題還是iPad和iPhone出貨量強勁增長,目標價150元新台幣。亦有分析指,許多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是衝着自動駕駛功能而來,對於以硬體見長的鴻海來說是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