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高齡化全球謀對策

全球正面臨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的社會危機,對經濟的影響正逐漸浮現,各地政府勢積極尋求對策,爭奪人才,個人亦要在財務上作出充分準備,為退休生活增添保障。

現象:生育率最低5名全屬亞洲

「少子高齡化」不是新鮮事,老年人口增加且出生率低迷的現象已困擾日本多年,只是近年蔓延其他地區。這現象不利生產力,抑制內部需求,令經濟受損。

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公布的今年全球生育率預測報告,生育率最低5名全在亞洲,排223至226名依次為香港、澳門、新加坡、南韓,排227名的台灣更是全球榜尾之最,CIA預估台灣每位15至45歲具生育能力的女性,只會生1.07個孩子。香港的預測生育率則為1.22。

台灣去年人口首現負增長

去年台灣的出生數字低於死亡數字,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時,當地去年每100名工作人口需背負約40名老人和幼兒的扶養重擔,為2005年以來最高。此外,台灣去年15至29歲的年輕就業人口為217.8萬人,較10年前驟減6.3萬人。

除了台灣外,日本及南韓亦面對同樣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資料顯示,反映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總數的總和生育率,全球平均值為2.4,南韓則維持1.1,連續兩年在全球198個國家中敬陪末座。

南韓總人口中,0至14歲佔整體比重為12.3%,與日本並列全球最低,遠低過全球平均的25.3%。南韓65歲以上佔整體人口比重為16.6%,較2020年的15.8%為高,全球平均僅9.5%。日本則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達28.7%,其次是意大利和葡萄牙,分別為23.6%和23.1%。

事實上,南韓的人口危機愈趨嚴重,據當地調查,預計到2025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升到20.3%,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當地央行亦估計,若生育率再沒起色,南韓最快在2045年會取代日本,成為平均年齡最高的國家。

內地邁中度高齡化社會

內地出生率近年同樣低迷,雖然於2016年起全面實施二胎政策,但人口增長率依然逐年下降。國家統計局報告亦指,2019年內地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增至12.6%,0至15歲人口佔17.8%,人口老化程度持續加劇。市場預計,內地將在2025年或之前進入中度高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每年出生人口很可能跌破1,000萬大關。

美國出生率降 移民大減

美國方面,同樣進入人口低增長時代。當地人口普查局公布數據,過去10年人口增速創下1790年有統計以來的第二低。截至今年4月1日,美國人口達3.3億,10年增長7.4%,增速跌至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低谷。出生率降低和移民減少是人口增速放緩的主因。多年以來,墨西哥是美國最大的移民來源國,然而美國邊境政策收緊、墨西哥經濟改善等,導致來自墨西哥的移民減少。

歐洲多國生育率也大降,以歐盟中生育率最高的法國為例,去年出生人數降至73.5萬人,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低。該國今年1月出生的嬰兒僅5.39萬人,按年降13%,創1975年以來最大跌幅。

事實上,生育率降低對社會造成影響,人口高齡化意味勞動力增長放緩,社會整體養老負擔加重,各國正尋求對策。

成因:生活成本高 年輕人拒結婚

「不結婚、晚結婚、不想生、生得少」是少子化主要成因,而這跟高昂的生活成本有直接關係。

生兒育女是一筆漫長的投資。以台灣為例,嬰兒出生後需負擔高昂的保母費,到入學階段,當地公立幼兒園佔比僅三成,大部分人轉讀每月數千港元學費的私立幼兒園,對薪酬不高的台灣受薪階級造成負擔,亦讓年輕人對生育卻步。

教育以外,住屋的高成本亦抑制生育意欲。年輕人薪金扣除每月租樓或供樓、飲食、交通、閒暇消費等已所剩無幾,怎麼敢結婚和生育。再者,結婚生育後要置換更大居所,租金和每月供款壓力更大。

美樓價升一成 生育率減1.5%

另外,美國房屋平台Zillow的研究顯示,當樓價上升,出生率會降低。研究以全美國25至29歲婦女為樣本,結果顯示樓價平均每上升10%,生育率會下降1.5%。

台灣亦有研究指,當地總生育率與房屋貸款負擔率有關,當人們對樓價負擔能力愈低,總生育率也會愈低,並以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區域較明顯。

應對:增機械生產 延退休年齡

「少子高齡化」令勞動力人口減少,市場共識是多管齊下。企業積極推動產業改革,增加機械化生產來緩解人才短缺危機,政府也出招應對。例如鼓勵生育,加大生育和育兒補貼;建設便利育兒配套設施,包括營造女性友善職場、穩定外傭供應;部分亞洲國家更試行生育旅遊,讓民眾前往其他國家進行生育治療,及派嬰兒獎金等來促進社會人口增長。

此外,日本政府最近公布將自2023年4月起,把公務員的退休年齡,每兩年延長一歲,到2031年度延長至65歲。同時,為了減輕支出,日本公務員60歲以後的薪酬,將控制在公務員過往工資的70%水平。

培育醫護 吸引海外專才

高齡社會需更多資源和人才照顧老年人士,保健藥品亦有龐大市場,日本早已規劃培育更多醫療人才,並吸引台灣借鏡。

台灣早前通過「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方案」,將透過培育當地數碼人才和吸引外國人才兩方面,盼解決當地資訊科技、科學、統計及工程人才減少問題。舉例,台灣擬擴充理工學系的招生名額、放寬師生比限制、成立重點領域研究學院;並計劃降低外國專業人才到台灣工作的門檻等。

理財: 預最少30年使費享清福

內地傳統觀念雖有養兒防老之說,但在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下,今後也可能要透過買保險防老,以及多元化投資來保障退休生活。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副主席(發展)張言銘表示,隨着近年人們對結婚和生育觀念轉變,出現遲結婚、少子化等情況,人們在退休準備上不能像以往般過於依賴子女。

再者,社會出現高齡化的情況,雖然現時人均壽命愈來愈長,但退休年齡變動不大,維持在60或65歲,意味退休後缺乏主動式收入的時間將愈來愈長。因此,當以往計算退休所需金額時假設20至25年已足夠,現在或要設定為30年甚至更長才合適。

投資組合多元 分散風險

他續指,很多人在計算退休所需金額時,會基於現在看到的情況來預算未來,例如近年息率和通脹持續低企,便預設了低息低通脹環境在未來數十年維持,忽略環境一旦改變帶來的風險。當然,大家不可能預知未來,但至少可在退休儲備的計算上做一些類似壓力測試的調節,例如計算通脹升溫帶來甚麼影響等。

現在不少勞動人口上有高堂,下有兒孫,要擔起扶老攜幼的重任,如何穩健理財至關重要。

張氏認為,當還有10年以至數十年來儲備退休金,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極其關鍵。首先,要對涉足的投資工具有所認識。其次,要了解這些投資工具的收費,以免小數怕長計。然後在資產配置上盡量分散不同資產和地域。受「本土偏好」影響下,雖然不少港人的資產會集中香港或大中華區,但全球投資市場很大,還有其他地區的投資機會可以捕捉,最重要是投資前了解清楚並做好風險管理。

購買保險應對醫療開支

當然,認清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同樣重要,若然持有較多股票等波動性較高資產而不能安睡,便應減至安心的水平。

他又認同買保險防老是可行的做法。隨着年紀漸長,突如其來的醫療開支有可能令自己大失預算,持有醫療保險可減低財務上的負擔。對於不願意買保險的人士,亦應準備足夠的儲備應對醫療開支。

另外,現代人面對長壽風險,當壽命較預期長,要設法確保自己的生活水平。一些年金可為受益人提供持續穩定的現金流至百年歸老,再配合其他多元化的投資,退休生活上便更有財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