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剖析:製氫減碳可再生能源添動力

在綠色氫能的熱潮中,人們很容易會忽略這個趨勢當中的另一個大贏家──可再生能源。

全球的「淨零」目標,成為了過去幾年氣候政策最明顯的特點之一。若應用淨零目標,所有行業將無處躲藏,亦無法選擇不參與。單憑這些趨勢已足見可再生能源需要大增,對於重型運輸及航運、鋼鐵生產等工業流程、為電網長時間儲能,以及某些供暖形式而言,綠色氫能似乎將是技術解決方案中的元素。

由於現有的可再生能源預測,通常都是聚焦在直接電氣化和減碳,而非透過氫能實現「間接」電氣化和減碳之上。因此,增加綠色氫能會對預測產生乘數效應。

市場規模突飛猛進

外媒一份新報告透過剖析世界如何可在增加潔淨電力和綠色氫能的情況下減碳至可持續水平(1.75度的升溫幅度),從而勾畫出能源轉型的一個可行方向。目前,氫能在最終能源中所佔比例低於0.001%,但根據預測,該比例會增至25%左右。

在可持續的情景下,環球電力行業的規模將隨着電力取代其他能源的佔有率而從2019年的7.4太瓦,擴大至2050年的43太瓦。太陽能光伏容量由2019年的0.64太瓦增至16太瓦,陸上風電容量由2019年的0.6太瓦增至11太瓦。作為背景參考,光伏太陽能和風電裝置容量相加亦需要花費約20年的時間,才可達到一太瓦的里程碑。

未來20年,這種情景需要每年增加近一太瓦的可再生能源(375吉瓦的風能及540吉瓦的光伏太陽能)。據外媒預測,2020年的風電裝置容量約為0.07太瓦,而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則約為0.13太瓦。未來幾年,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顯然需要大幅加快。

即使考慮到成本持續下降,資本投資方面仍需要出現重大改變,方能支持上述的可再生能源增長。單單在可持續情景下的電力系統發展,電池和發電方面在未來30年料需要約35.1萬億美元的投資。此外,為無法透過直接電氣化實現減碳的行業而新增的綠色氫能生產容量,亦需要11.6萬億美元的額外投資。

可再生能源市場規模擴張不但可惠及可再生設備製造商(風機、太陽能電池板供應鏈、變流器),電纜和網絡等輔助設備亦可從中受惠。現時需要考究的問題是,相關預期中到底有多少已被市場消化。雖然上文描繪的發展方向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亦需要密切關注綠色氫能的經濟效益,但這種潛在增長顯然未被納入預測的考慮中。

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