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缺「芯」和貨運混亂已影響到實體經濟!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和非製造業PMI分別按月回落0.8個百分點及1.4個百分點;而反映民企為主的財新製造業PMI則回升1.3個百分點。儘管與官方數據背道而馳,但兩者均反映受訪企業受原材料短缺及物流影響,面臨原材料、運輸價格上漲等壓力帶來的隱憂。
官方製造業及非製造業PMI分別報51.1和54.9,遜市場預期,拖累綜合PMI按月下跌1.5個百分點,至53.8,反映內地經濟復甦步伐放緩。製造業產需兩端擴張減慢,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更雙雙按月回落1.7個百分點和1.6個百分點。
國統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各項主要指數均保持在擴張區間,惟有企業反映,晶片短缺、國際物流不暢、貨櫃緊缺及運價上漲等問題依然嚴峻;高技術製造業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更連續3個月低於44,企業原材料採購周期持續延長,使生產活動受到一定影響。
國統局數據顯示,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指數均按月下降2.5個百分點,惟仍處於近年高水平。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原材料行業的價格指數高於70,其出廠價格指數亦連續兩個月高於85,表明相關價格高位運行,行業成本壓力更持續向下游傳導。反觀,內地中小企在次季開局加快復甦,4月財新製造業PMI勝預期,由3月的10個月低位50.6,回升至51.9,創今年以來新高。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指,行業供需於月內同步擴張,生產和新訂單指數皆升至4個月以來的高位,亦帶動企業開始增加招聘人手,就業指數在年內首次在盛衰分界線50之上,結束連續4個月的萎縮。
不過,物流交付時間大幅延長,與之前受疫情影響不同,4月供應時間延遲主因原材料缺貨。同時,行業平均投入成本升幅連續兩個月加劇,為2017年11月後最顯著單月漲幅,主要與原材料漲價有關,尤其是金屬如銅鐵及化學品。由於經營成本上揚,導致製造業產品出廠價格進一步急漲,創下2017年9月後次高紀錄。
王氏指出,未來關注重點仍在通脹,價格指數上漲持續數月,仍未見改善迹象。近期內地高層會議多次提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問題,提出要加強原材料等市場調節,緩解企業成本壓力,預計未來數月原料價格上漲和輸入性通脹將限制政策發揮空間,成為經濟持續恢復的主要障礙。
為搶佔市場份額,有公司更不惜直接買船。國銀租賃(01606)昨晚公布,以代價2.21億美元,購買8艘散貨船,並以該公司的自有資金、商業銀行貸款等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