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視野:一帶一路企業融資有「人」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大量優質企業標的,但金融市場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也產生了巨大的潛在投融資機會。

截至2021年1月底,中國已經與140個國家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據統計,其中有96個國家設立了共98個證券交易所。根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數據,「一帶一路」國家中發展較為成熟的交易所數量少且規模小,目前僅南韓及沙特阿拉伯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市值和成交額相對較大。對於體量較小、資本市場處於初創階段的經濟體,其也不乏優質或有潛力的公司,但這些公司受制於本國交易所的不完善,難以獲取直接融資,從而影響了公司資本金的補充和業務擴張。

優質公司難獲取合理估值

「一帶一路」沿線交易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為市場規模較小、投資者參與度不足、技術系統落後。在市場規模方面,「一帶一路」國家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較小(截至2020年底約為2,564億美元),一些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合計甚至僅為數十億美元,這直接削弱了交易所的潛在業務規模(如新股上市及交易等)。在投資者參與度方面,「一帶一路」國家交易所平均成交額偏小(約為2,037億美元),大多在全年1,000億美元以下,這很大程度上也與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值偏小,以及投資者資金及認知水平有限相關。

在此背景下,企業難以獲取合理的估值,其再融資、交易和退出都面臨「惡性循環」。在技術系統方面,許多國家交易所的交易系統依靠自主開發,具有訂單響應時間長、交易數據容量小等問題。有的交易所還需要支付高價來購買納斯達克、倫交所的交易系統,上述因素均制約了「一帶一路」國家交易所的發展。

人民幣「錨定」屬性漸顯

中國內地和香港3大交易所發展日趨成熟,金融市場開放提供多元化投融資渠道,相比「一帶一路」國家的證券交易所,其上市公司數量、上市公司規模及成交量均遠高於「一帶一路」國家交易所平均值。此外,中國的金融市場加速開放,也為周邊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投資者,提供了潛在的多元化投融資渠道。

另外,人民幣匯率體現內生穩定性,投融資載體功能有望進一步提升。當前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結算功能穩步提升,但投融資功能仍相對滯後。主要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環境較複雜,自身也非國際貨幣發行主體,對美元、歐元等貨幣使用慣性較強。

隨着「錨貨幣」屬性逐步凸顯,未來人民幣投融資載體功能有望進一步提升。在國際環境動盪及疫情衝擊下,根植於逐步完善的匯率形成機制與穩健的經濟基本面,人民幣的內生穩定性逐漸凸顯,為其發展為「一帶一路」國家投融資的「錨貨幣」奠定了基礎。

一方面,人民幣的有效匯率相對大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更為穩定。對比16個擁有千億美元以上交易所市值的「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幣自2016年以來兌一籃子貨幣有效匯率的穩定性優於其中的絕大多數國家貨幣(僅新加坡元與波蘭茲羅提兩種貨幣的有效匯率穩定性略高於人民幣)。另一方面,人民幣對於「一帶一路」經濟體貨幣的「錨」屬性漸次顯現。對比「一帶一路」主要國家貨幣兌美元匯率與兌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情況,我們發現,近半數貨幣兌人民幣的匯率更穩定,而兌美元匯率更穩定的貨幣,主要是受石油美元影響的商品貨幣(如阿聯酋迪拉姆、沙特里亞爾、科威特第納爾等)。

結合上述兩方面因素,如果未來「一帶一路」企業能夠採用人民幣開展投融資業務,有望降低投資者需要承擔的匯兌風險,並吸引更多來自中國及全球的優質資本填補現存的投融資缺口。中國也將藉此區域性發展機會,以人民幣證券市場發展推動新一輪人民幣國際化。

工銀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