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之勢猛如虎 禍不單行股樓危

今年以來,全球商品及食品價格持續飆升之餘,近日乾散貨運費更創出逾10年新高,再加上電子產品必需的晶片短缺,預示百物騰貴時代快重臨,潛在的通脹風險絕非如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輕描淡寫般溫和,相信其背後有政治目的,皆因只要美國繼續放水,新興市場資產泡沫會更大,若未來提早收水,必受重創,美國則重拾經濟強權。

綜觀眼前通脹急升溫至少有兩大原因。首先,去年全球爆發疫情以來,不少企業都縮減產能,直至如今多地已啟動接種疫苗,經濟逐步復常,需求略有回升,惟已停止的產能不能一下子恢復,且疫情反覆,企業在增加資本開支方面態度審慎,造成供不應求揮之不去。再者,不少地區因提升環保水平而限制污染,變相壓縮了供應能力,近月水泥、鋁、鋼等建材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不無原因。

其次是去年中美科技戰激化,打亂了全球供應鏈,多個產業面臨晶片短缺,尤其汽車業,再加上經歷今次「晶片荒」,各國的應對方法不是「全球化」合作量產,而是列為「國安問題」,試問各家自掃門前雪,短期內怎能解決?額外成本最終必然轉嫁至終端產品,消費者只有「硬食」!

奇怪的是,即使事實擺在眼前,鮑威爾依然一再強調通脹可控,完全無視拜登政府落重藥刺激經濟的副作用。相比之下,與美國接壤的加拿大則誠實得多,央行近日已披露了今年內減少買債的時間表,並預計明年加息。不少新興經濟體近月更率先行動,以加息對抗實質通脹升溫。過去以審慎見稱的鮑威爾,無可能毫不警惕,以當今地緣局勢來看,難免予人猜想故意「水淹」全球是其經濟戰的戰術,目的在於未來一次突襲,一網成擒。

說到底,美國長期的超低利率及買債計劃,將迫使物價上升,而疫後復甦和全球經貿戰等因素,就成為再通脹重臨的催化劑,由於經濟反彈幅度跟不上,恐形成「滯脹」,1970年代「股債雙殺」就是例子,影響着全球無數企業和家庭。技能水平不高的基層,薪金將愈來愈不見使,日子更難過,因基本物資往往是最先加價;即使是有錢人,由於包括股樓等資產價格早已充滿泡沫,一旦通脹遠超預期,激化加息速度,資產價格將快速收縮,隨時上演鬥快沽貨的「人踩人」悲劇。

據目前市場推算,大眾最快今年9月就會明顯感受到「萬物齊漲」。若果說2020年金融市場不尋常地大升,今年劇本又會否剛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