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企囤晶片貴20倍搶貨

全球晶片生產嚴重向台灣及南韓傾斜,歐美及內地都已對此情況有所警惕,並紛紛建立本地半導體產能,包括「泵水」扶助本地企業建廠等。惟內地半導體行業已出現恐慌性囤貨,甚至有人出20倍高價搶晶片以免生意受損,即使是回歸本地造芯,亦恐怕會進一步推高晶片價格。

內地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內地上月進口價值接近359億美元(約2,800億港元)的積體電路(晶片),金額創單月新高,涉及逆差超過241億美元。情況使內地半導體行業開始警惕,市場消息指,業內已出現囤貨潮。

內媒報道,現時晶片荒下,去年每個僅賣8美元的微控制器(MCU),已漲價至50美元,漲幅超過5倍,惟「目前行情普遍是漲價8至10倍」,所有晶片企業都面臨很大的成本壓力,甚至有傳部分中資企業正以高達20倍的價錢在全球範圍收購晶片。因安全庫存已經快要見底,代工廠也無法確保供應,沒有議價能力的中小型晶片設計公司慘遭境外代工廠「cut單」。

本地製造恐推升價格

恐慌性囤貨不止發生在晶片公司上,手機廠也出現類似情況。內地智能手機品牌realme中國區總裁徐起直言,之前手機供應鏈存貨一般夠7至8個月使用,但公司目前已儲備了一整年的量。囤貨潮恐形成惡性循環,影響晶片供應,進而推高晶片價格。

事實上,據統計,2016到2020年的半導體行業複合年增長率都保持在20%,若以同一增長率計,到2030年,內地市佔率將達全球28%,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製造國。不過,這個市場份額包括外資在內地設廠生產的數字。以2019年內地的集成電路生產來計算,中企只佔約四成,其餘為外資在華設廠。換言之,即使10年後內地成為半導體最大製造國,亦可能無法真正主導半導體產業。

其中一例就是台積電於2018年投產的南京12納米製程廠房,比中芯國際(00981)同代製程的產能更大。惟市傳台積電因天旱,將台灣兩萬片12吋晶圓生產設備移至該廠,以其原有產能兩萬片計,即是將其產能翻倍,但今次是涉及28納米等成熟製程。台積電方面拒評消息,但強調台灣持續是重點生產基地。

晶片改由本地製造亦並不代表可以降低價錢,波士頓顧問公司(BCG)估計,若全球半導體主要參與者都建立本地供應鏈,至少需要多花約一萬億美元的研發投資,加上額外營運成本,將推升半導體整體價格上升35至65%,成本最終將反映在電子產品的價格上,由消費者埋單。

中芯退出合營 套16億

另外,風雨飄搖的中芯宣布退出一家與高通、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及長電科技(600584.SH)合資的晶片加工企業,接盤人當中有中金公司(03908)及招商銀行(03968)背景,淨套現2.1億美元(約16.38億港元),將用作日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