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力谷數碼人民幣,市場解讀為藉「去美元化」進攻國際市場。數據顯示,中國的零售型央行數碼貨幣(CBDC)成熟程度全球排名第三,縱使國際化進程仍漫漫長路,但當數碼人民幣從目前的測試階段正式上軌道投入使用,其影響力實不容忽視。
隨着「普惠金融」概念逐漸興起並日益重要,羅兵咸永道發表報告顯示,目前全球逾60家央行正着手研究央行數碼貨幣,其中巴哈馬和柬埔寨已針對零售型項目率先推出央行貨幣。由於中國仍處於測試階段,故未能坐擁「一哥」寶座。
事實上,零售型項目在新興市場相對活躍,發達經濟體則以銀行間或批發的應用為多,當中泰國和香港在相關發展並列第一,其次為新加坡、加拿大和英國。
市場揣測中國不斷擴大數碼人民幣試點測試,是為了取代美元。人行官員為此解畫,強調數碼人民幣主要針對內地使用。惟數碼人民幣發展勝預期,其他國家亦不敢怠慢,瑞典已完成CBDC第一階段實驗,歐盟則預期未來4年內推出數碼貨幣,美國也開始密切觀察。英國亦成最新加入研發數碼貨幣的國家,財政大臣辛偉誠周一稱,財政部和英倫銀行將成立工作小組,合作就潛在的數碼貨幣展開探討工作。
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學院第一副院長梁子謙稱,人民幣國際化為中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進程速度將取決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以及與美元等其他主要貨幣的比較,惟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未夠快,尚處較早期階段。而中國仍有嚴格的外匯管制,金融市場未完全開放。
人民幣匯價前景被視為國際化的重要條件,值得留意的是,5至8月為香港中資企業派息潮,分析指上市的中資企業今年派息力度「加碼」,總額飆兩成,至5,241億港元,即企業需在派息日前,為其分紅籌備港元或美元資金而賣出人民幣,勢為人民幣帶來短期貶值壓力。
渣打環球研究認為,企業踏入派息高峰期,內地資金流出步伐加快,匯價或下行,加上美國經濟復甦力度超預期,使資本流入內地呈放緩,故將次季人民幣預測由6.3兌每美元調低至6.5,年底則由6.45降至6.58;每百港元兌約83元人民幣。
澳新銀行亞洲研究主管Khoon Goh則指,除非這些上市企業的外國投資者比例較高,加上投資者決定匯回利潤、而非再投資,才會增加購匯壓力。基於目前中國外匯存款仍處歷史高位,出口保持強勁亦將帶來大量美元流入,相信銀行及企業的購匯意願或有所減低。在岸人民幣昨日收市報6.5115,升113點子;離岸人民幣盤中曾高見6.5058。
縱使中美關係緊張,但羅兵咸永道報告顯示,全球行政總裁(CEO)對經濟前景的樂觀情緒創紀錄,四分之三的CEO預測今年經濟將恢復增長,中國高級管理層將轉向日本、德國和美國尋求海外增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