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經濟轉型及善用土地,政府於2018年10月推出活化工廈2.0,透過放寬用途及興建密度,鼓勵業主將工廈重建或整幢改裝。據本報統計,扣除重複申請,截至本月中止,城市規劃委員會收到約62宗申請,涉及總樓面逾1,350萬方呎,而經由重建額外新增的面積超過200萬方呎。
上述有關申請個案有超過一半來自九龍區,合共佔約33宗,大多坐落於近年迅速轉型的九龍東商貿區。其中觀塘區屬同類申請最多,累積宗數約17宗,佔整體比例接近三成,申請樓面面積超過260萬方呎。
該區申請中,有兩宗為全幢改裝個案,包括鴻圖道86號大偉工業大廈,去年中曾提出全幢改裝作酒店賓館發展,並加入藝術工作室等其他用途。而據運輸及房屋局上月公布,該廈將成為首個工廈改建過渡性房屋項目,提供116個單位,估計可容納約370人。
至於目前最大宗重建申請,同樣來自九龍東,位於九龍灣啟祥道20號的大昌行集團大廈,去年初要求放寬兩成發展密度,以14.4倍地積比率,重建兩幢32層高商業大樓,總樓面約147.75萬方呎,估計較放寬前額外增加約24.6萬方呎面積,該方案亦已獲城規會通過。
新界區亦收到26宗活化提案,當中逾七成位於荃灣及葵涌區。較矚目是荃灣香港中央紡織有限公司一廠及二廠,其中規模較大的一廠,已獲准以11.4倍地積比率,重建為一幢21層高新式工廈,總樓面達57萬方呎。二廠則於去年提出重建作20層高全新工廈,總樓面約11.1萬方呎,該方案同樣獲批准。
新一輪的活化工廈措施,容許業主申請放寬兩成興建密度進行重建,規定在申請獲批3年內完成契約修訂,再按現行機制繳付十足補地價。若計劃全幢改裝,則要預留10%樓面作政府指定用途,對業主吸引力較低,故城規會暫錄活化申請中,只有約7宗屬改裝方案,比例僅佔約一成多。
普縉集團執行董事及企業發展部總監(估值及物業管理)張聖典指出,以城規會收到的申請個案及涉及樓面面積看來,新一輪活化工廈反應不錯,惟今次雖許可作過渡性房屋用途,惟至今只錄一宗同類個案,這種設定則較為失敗。
對於政府早前公布「標準金額」徵收補價先導計劃細節,他認為補價資訊透明化有助簡化程序,不過對財團併購工廈單位未必有着數,因為當散業主知道物業補價水平,便可推算發展商收購成本,叫價難有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