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因素造就「咆哮1920年代」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亦認為,市場是時候回顧1920年代的美股大牛市作為參考,那麼當年的美股市場經歷了甚麼事?

1.息口低企催生孖展投機

1929年10月美股大冧市為美國1930年代大蕭條揭開序幕,緣於低息催生孖展投機,而美媒早前也引述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數據報道,2月底美國投資者孖展融資總額達到破紀錄的8,140億美元(近6.35萬億港元),按年跳升49%,增速為2007年後最快。

1920年代全球很多國家仍實行金本位制,把貨幣與黃金掛鈎,國際交易以黃金結算。

英美兩國的央行於1920年代中達成協議,內容是美國把利率故意設於低過英國的水平,遏止資金(黃金)從英國越洋流向美國,好讓被一戰弄得五勞七傷的英國能夠重歸金本位制,守穩被後世普遍視為過高的英鎊匯價;英國亦限制外資參與當地股票及貨幣市場,華爾街得以食大茶飯。

然而,1928年美國開始加息時,股市漸漸傳出「燶味」。

2.技術湧現 生產力大增

1920年代美國經濟生產力蓬勃的一大標誌是福特汽車之前引進的流水式生產大顯神威,車主數量急增。「鱷王」達利奧亦指出,1920年代美國經濟確實出現一場技術推動的急速增長,電力網絡之普及又為電子產品提供廣闊的新空間,尤其是收音機,1922至1928年間,技術的進步令工廠工人每小時產出值大增75%,國民浸淫在對國家經濟的樂觀情緒之中。

達利奧續指,1920年代通脹也很低,企業利潤升至一戰之後的新高,不論是資本家還是普遍工人都能分享到成果,被稱為「肥年」(Fat Year),而美國為了遏止西歐國家資金流出採取的低息政策令增長進一步加速,飽學的教授竟在冧市前夕出書稱股市就是值得高估值,「有升必有跌」的道理「已過時」。

3.債市新丁湧入金融市場

一戰時美國發行名為「Liberty Bond」的戰爭債券集資,國民踴躍認購,表面上是表達愛國心,更大的動機實際上是這筆收入不用繳交1910年代才開始徵收的聯邦入息稅。

這樣做的意外結果是把很多平生未接觸過證券買賣的美國人帶進金融市場,1920年代的華爾街於是紛紛擴展業務向散戶大軍招手,難免令人聯想起現時散戶愛炒虛擬貨幣和之前的GameStop(GME)「散鱷大戰」。

達利奧指,1929年冧市前的短短一年,華爾街金融機構設於街外的分支據點暴增一半,民眾時時談論着自己在股民斬獲多少。

然而,蜂擁入市的新股民大軍,很多沒有經驗,這正正是泡沫爆破前的先兆。席勒則指,那時金融業以外的人連衡量股票估值貴賤的市盈率是甚麼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