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缺人難成 谷生育打長期戰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逾40年,成績雖有目共睹,但早年長期實施計劃生育,再加上這些年樓價急飆及製造業轉型,致使生活成本被推高,就業出現結構轉變,皆影響了「人口紅利」的可持續發展。目前人口「高齡化」遇上「少子化」,非單不利生產力,更會嚴重抑制內部需求,終會使「內循環」戰略事倍功半,更遑論要與美國打經濟持久戰!

誠然,世界各地政府為經濟發展作中長期規劃,少不得要掌握人口數據,才能精準布局,中國亦不例外,既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美爭霸又無退路,在「計劃經濟」道路上,就更需要加強生育規劃,不容出亂子。眾所周知,經濟離不開供應端和需求端,若人口增長持續放緩,意味需求端增長無以為繼,而供應端亦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支援,結果是供、需二端都失去動力。再者,人口老化,社會福利開支負擔隨之增加,若未能確保經濟增長,持續創造新價值,將走進衰退蕭條之路,尤其14億人口本是中國抗美的優勢,亦是有別於日本經濟「迷失30年」之處。

如是者,檢討人口政策,更精準分配資源,為中長期發展布局,乃中國當務之急。畢竟,任教育如何完善、科技如何進步,都難以完全彌補人口下降所帶來的衝擊。可要鼓勵生育,並非單單說解除限制即可,回看2014年後,內地已正式落實「單獨二胎」政策,2015年二胎政策全面實施,但2016年以來人口增長率還是逐年下降,皆因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正正說明政策力度不足。試想想,一孩政策下成長的孩子長大了,要供養父母,婚後夫婦要兼顧雙方父母祖輩,生育後家庭的老弱擔子之重可想而知。

是故,若當局下決心應對人口問題,就別再以為光喊「放生」就能見效,更重要的是建構鼓勵生育的環境,由婦女懷孕、託兒,到入學、醫療、住屋等綜合社會配套,以至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寬免、發展保險、年金等金融產品等,完善養老制度,也有其必要,務求加強適齡人口生育的信心,否則這個發展難題,將成為中國崛起的一大絆腳石,甚至淪為第二個日本!要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也曾令美國感到芒刺在背。

中美爭霸,除了是財政與政治實力、天然資源、科技等的競賽之外,人才配合亦是關鍵,各範疇皆需要人;強化「內循環」,安內攘外,同樣缺人不可。相比美國能靠移民,中國實需將人口轉型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才能打好這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