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跳至主目錄​

日研「下下代技術」謀翻身

鋰電池誕生於日本,可是市場已被中國和南韓企業霸佔,「存在感」愈來愈低。然而,日本科學界已經將目光投射到「後固態電池時代」,誓要掀起革命。

正當日本工程師苦思採用甚麼物料生產固態電解質,甚至讓電池自行收復的技術之際,大阪府立大學教授林晃敏正研發充電性能和成本上都比全固態電池更強的「下下代蓄電池」,據報他把目光放在鈉,指鈉電池配合攙入銻和硫磺的電解質,離子移動的容易度比全固態鋰電池的最高值高出三成。

歐冀2030電池原料再用

另邊廂,九州大學教授岡田重人則嘗試在正極和電解質上,使用氯化物,兩人異曲同工之處在於鈉和氯乃食鹽的主要元素,於海水更是取之不盡。究其原因,恐怕還是中國掌握不少鋰資源,不計內地企業的海外投資,據報單是青海省的鹽湖去年已經貢獻全球一成鋰產量,歐盟誓要2030年實現鋰和鈷等電池原料的再利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更甚者,日本初創企業iElectrolyte想到從海帶的黏液成分作為電池內部的黏合劑,據報,這個方法證實能夠提高電池的容量。

話雖如此,更迫在眉睫的是盡量讓電極擺脫昂貴且供應不多的鈷,據報,在車載電池領域掌握全球大約兩成份額的Panasonic將會在3年以內推出不採用鈷的電池,要在依賴一家大型美國電動車公司的危機下殺出重圍。

與此同時,日產亦爭取最早於2020年代中期讓低價的無鈷電池達到實用水平,不會因為節省鈷的成本而犧牲續航里程。

為了應對中國企業的攻勢,三菱化學計劃於2023年之前將鋰電池核心材料的產能提高約一半。不過,瑞穗分析員指出,製造現行鋰電池材料的日本廠商,正在積極增產的相當之少,搶佔市場份額時處於劣勢。

就日本1980年代經濟泡沫爆破之後一直低迷,還原當年經濟失控狀況的日本暢銷書《泡沫》指出,其中一大原因是日本沒有乘着日圓升值推動經濟和產業改革,抱殘守缺,只想以「放水」解決問題。因此,現今日本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地保持電池技術領先,實為適應市場瞬息萬變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