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視野:綠債投資 慎防魚目混珠

據媒體統計,在政府和企業均尋求為環保倡議籌集資金的情況下,2020年單是環球綠色債券的發行總量已達2,260億美元。相比之下,2015年年底時的總發行量只是約400億美元。另有數據指,環球綠色、社會及可持續發展債券的發行量有望在2021年創下6,500億美元的新高,即較去年增長32%。施羅德投資可持續企業債券主管Saida Eggerstedt坦言,我們正處於一個發債與可持續發展標準掛鈎的繁盛時代。

缺乏公認標準挑戰大

雖然綠色債券備受追捧,但坊間對綠色債券的定義和其背後的標準卻鮮有一致的共識。Saida表示,環球疫情後的復甦,一直推動着綠色債券的發展,原因是世界各地政府不但希望刺激經濟和創造就業,同時也致力為實現遠大的環保目標作出承諾。由於機構投資者希望達到自身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目標,並藉此在回報匱乏的環球固定收益市場取得回報,因此亦積極參與其中。

然而,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將可持續發展債券從小眾市場推向主流市場,Saida指出,市場對發行人選擇資產的標準或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可能不夠高或嚴格感到憂慮,有部分發行人更被指有「漂綠」之嫌。今年,英國將首次發行綠色政府債券,以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及支持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德國、法國及荷蘭等國均已發行綠色債券。與此同時,社會債券已為一系列倡議籌集資金,所涵蓋範疇包括公平教育機會、經濟上可負擔的交通,以及為食物供應提供保障。

Saida舉例,世界銀行集團旗下環球發展機構國際金融公司,便是透過發債減低發展中國家在疫情期間受到的經濟影響。可持續發展相關債券是熱門話題。發行人會明確地為在預設時間內改善企業未來的整體可持續發展成果作出承諾。

那麼,既定的環球標準是否存在?Saida表示,綠色債券其中一項最大的挑戰是缺乏公認的環球標準。雖然投資者交易機構國際資本市場協會曾推出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債券原則,但這些原則都只是概述發行人可如何使用資金,和為投資者提供充足透明度的自願性標準。同時,國際非牟利機構氣候債券倡議組織制訂了一套自己的標準,並以「類似公平貿易標籤的債券計劃」描述其計劃。另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披露工作組正在協助推動氣候相關財務報告標準化,從而讓與綠色債券相關的資訊更清晰。

Saida指出,很多企業並沒有在任何主要環球股票市場上市。當中有部分是規模較小的企業,需要債券持有人參與管理,以提升企業的透明度和促進問責制度。債券持有人有時與股票持有人同樣擔任着重要的角色。

須監察集資所得去向

投資者及資產管理機構必須自行做足功課,以評估債券發行人的認證資歷和目標,以及就其可持續發展成果進行監察。石油及天然氣行業的首隻綠色債券是由西班牙國家石油公司(Repsol)在2017年5月發行,集資金額達5億歐元。這家西班牙巨頭企業聲稱債券所籌集到的資金將助其達成在3年內減少12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然而,該筆款項最終用於為現有的化石燃料煉油廠進行升級和提高煉油廠的效率。

Saida說,在看過Repsol綠色債券的故事後,投資者應意識到詢問「何謂認可的目標或關鍵表現指標」的重要性,監察集資所得金額的去向亦是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投資者必須開展盡職調查,而不是單純地相信發行人只會將綠色債券或其他ESG債券集資所得的資金用於適當項目的承諾。更可怕的是部分企業可能會投機取巧,試圖在等待合適項目出現的時候以更低的成本集資。因此,投資者需要對債券逐一進行評估是毋庸置疑的事。

施羅德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