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世界經濟互相關連,只了解內地情況已不足夠,也需明白其他市場才可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很多新興市場遇到的問題大同小異,參考別國經驗也能擴闊自己眼界,增加對環球經濟發展的了解。
在過去數年,印度官方公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由2016至2017年的8.3%,下降到2019至2020年度的4.2%。要了解下滑原因,一定要從2008年金融海嘯談起,當時印度央行批准銀行用較寬鬆的態度來借出貸款和對待資產質素,導致了國營銀行在2009至2012年間批出大量企業貸款。
寬鬆的借貸行為大多會以壞帳收場,印度也沒有例外。當央行在2013年開始再次收緊銀行資產質素定義要求後,壞帳在整體借貸中的比例,便由2008年的2%增到2018年的10%,有些銀行比例更超過20%。除了要應付壞帳的影響外,印度銀行為了達到《巴塞爾協定三》對銀行資本的額外要求,惟有減少貸款,所以進一步對經濟增長構成壓力。
在今次壞帳風潮中,私營和外國銀行因借貸管理比較謹慎,暫時沒有受到多大影響。不過,因印度國營銀行佔整體貸款近70%,所以國營銀行出事,也代表了整個經濟出現問題。
除壞帳問題外,在2018年下半年的Infrastructure Leas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IL&FS)債務違約事件,也使印度未來基建發展蒙上陰影。IL&FS雖然不能接受大眾存款,卻能發債籌款,再把資金貸與基建發展。其股東包括印度央行、印度國家銀行、國營印度人壽保險公司、日本Orix集團等,很難想像有此等股東做後盾的公司都會出現債務違約事件。
IL&FS問題正反映印度基建遇到的阻礙,包括收地困難、政府官僚等,導致基建發展時間和成本遠超預計。公司所發債券雖為短期,但基建發展為長期,長短錯配,最後導致資金短缺,債務違約。在今次事件後,估計在短時間內難以再次找到私營或海外資金投資於印度基建。
印度一直以來都希望在「中國加一」的政策中得益。「中國加一」代表跨國企業希望把工廠在中國以外多加一個地點來分散風險,而印度希望能成為「加一」。不過,要成為「加一」,印度政府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包括先要解決銀行壞帳問題和繼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
在最近的財政預算草案中,政府宣布會成立「壞帳銀行」來收購銀行壞帳,以及把部分國營銀行私有化來增加效率,但要在印度推行政府政策,難度比中國內地來得高。部分國營銀行員工知道私有化計劃後,在3月中旬策動了罷工行動來反對,擔心一旦落實,會工作不保。從這件事也反映出為甚麼印度基建會難以推展。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只反映當時觀點,並非投資建議,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