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企撲水頻遇阻 債雷爆發陸續來

近期內地股市持續調整,先後有擬在A股上市集資的大型內地企業碰壁。更愁的是,如今就連港股亦大插水,新股熱潮退卻,改道來港上市融資之路亦難矣。面對償債壓力日增,但撲水救火之途受阻,須警惕企業債務違約的消息將陸續有來!

去年下半年,內地有最少3家國有企業出現債務違約事件,引發債市巨大震盪,令過去市場深信國企債務有政府撐腰,萬無一失的看法徹底改觀。正正由於連背負國家信用的國企債務都可以出事,民企信用就更危危乎了。雖然內地去年走出疫情,經濟較快回穩,但背後的操作離不開舉債放水。此前市場估計,內地隱性債務規模達43萬億元人民幣,差不多等於經濟總量一半,且大約60%由銀行持有。由於地方政府的集資渠道──地方政府融資工具(LGFV)今年將有3萬億元人民幣債券到期,一旦地方政府出現違約,必重創市場信心。

過去地方政府財政依賴土地收入,可如今當局雷厲風行調控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既失去重要收入來源,再加上疫情下地方經濟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且須為防疫及社會保障加大各項公共開支,入不敷支已成為普遍現象。單是去年,地方政府還本付息的成本佔總收入的90%,債務壓力顯而易見。

既然地方政府和國企的財政狀況不樂觀,民企就更令人擔憂,尤其是債務「大得不能倒」的房企。最近先後有大型民營房企及車企在內地上市的計劃遇阻,個別擬打道來港掛牌。之不過,如今市場對於內地房產題材的投資意欲低迷,且港股亦面臨走資壓力,恒指破位而下,科技股一片腥風血雨,重創投資氣氛,實不利企業融資活動。內企撲水救火不成,「債雷」集中爆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為抵銷中美爭霸及疫情對經濟所帶來的衝擊,內地正積極推動開放金融市場,包括拓展債市,圖以金融手段吸引新錢流入,以彌補資金缺口。問題是近期中美關係惡化,最怕是美國制裁大棒直指中港金融機構,務求利用「美元結算」作武器,則中國欲以開放金融來引入「活水」的如意算盤便打不響。

傳統內企債務問題正處壓力爆煲的邊緣,新經濟企業在股市集資之路亦開始受阻,龐大科研開支面臨「無米落鑊」的風險。最令人擔心的是,內地銀行體系過於側重於房貸、兩地股市市值又向存在嚴重泡沫的新經濟股傾斜,一旦「債雷」爆發誘發金融系統風險,內地這場金融危機,破壞力實不亞於美股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