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鐵礦石進口料大不如前

國際金融協會(IIF)表示,內地雖然繼續大舉進口銅及天然氣,但石油及鐵礦石進口的增速已遠不如2000年代,對於商品以至新興國家經濟的推動作用大不如前。

去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急漲,對新興市場的影響可見一斑。倘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對世界經濟局勢恐造成重大改變,刺激更多資金流向商品市場,而商品出口國將有更大的話語權。相反,原油進口國如印度、土耳其或將面臨經常帳赤字。

而來自中國的需求左右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其對石油及鐵礦石的進口增速,已經較2000年代時大幅減緩。而相對地,中國對銅的需求仍保持增長,天然氣進口量則因基數低而錄得顯著升幅。

投資轉向科技基建

疫情下內地商品需求與實際經濟增長同時放緩,雖然需求仍較其他新興國家強勁,但已遠不如前一輪「超級周期」。對比內地的商品進口量及國內生產總值(GDP),可推算出,中國已經走出商品密集型經濟的舊路,消費所佔的比重日益重要。

該會指出,中國無疑仍然是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但其需求增長已較之前顯著放緩。「超級周期」的引擎雖然已經點着,但中國所扮演的角色或不如2020年時般重要。究其原因,內地的經濟施策更為精準,所以其經濟增長對於其他新興國家的推動作用不大。中期而言,「碳中和」相關政策,以及減少投資傳統基礎設施、轉向5G等科技基建投資,兩者對於內地未來的商品需求影響更大。